別集。一百三十三卷。南宋楊萬里撰。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丞、廣東提點刑獄、尚書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讀、秘書監。紹熙元年(1190),外出任江東轉運副使,因議事觸怒時相,改任贛州知州,不赴,家居十五年,寧宗時致仕,進寶謨閣學士。卒,贈光祿大夫,謚文節。政治上主張抗金,性剛直而鯁于言,風節凜然。以詩擅世,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并稱中興四大家。
《誠齋集》凡詩四十二卷,賦三卷,文八十七卷,附錄一卷。詩歌部分依年代分編為《江湖集》、《荊溪集》、《西歸集》、《南海集》、《朝天集》、《江西道院集》、《朝天續集》、《江東集》、《退休集》,共存詩四千二百余首。
楊萬里的一部分詩表達了對時政的關切,如《初入淮河四絕句》是奉命迎接金使時所作,詩人看到了原為宋朝心腹之地、如今已成宋金疆界的淮河,即景抒懷,詩中充滿沉痛憂憤的心情。又如《雪霽曉登金山》、《舟過揚子橋遠望》、《過揚子江》等詩,也都表現了愛國的情懷。在《讀罪己詔》一詩中,楊萬里力勸孝宗發奮自強,《道逢王元龜閣學》表達了對奸黨得勢、忠良被逐的憤慨,《讀張忠獻公謚冊感嘆》嘆國計之日非,這些詩充滿了批判朝政的精神。楊萬里還有一部分反映農民勞動生活的詩,《竹枝歌》、《插秧歌》生動地描寫了勞動場面,《憫農》、《憫旱》反映了民生疾苦,表達了他對勞動者的深切同情。但具有上述內容的詩數量畢竟不多,楊萬里寫得較多的是描寫自然景物的詩,他把自然界中的大小景物,無論是高山流水,還是戲蝶飛花,都寫入詩中,姜夔戲稱他說:“處處山川怕見君。”(《送朝天續集歸誠齋》)這些詩最能體現楊萬里獨特的創作風格。
楊萬里詩初學江西派,后學王安石及晚唐,終于獨辟蹊徑,自成一家,時號“誠齋體”。“誠齋體”的風格為:一、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動態,通過豐富新穎的想象,使之得到生動風趣的表現。如《曉行望云山》:“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卻有一峰突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二、幽默詼諧,形成一種新的手法與情調。楊萬里還往往寓感憤和諷刺于詼諧之中,如《觀蟻》:“微軀所饌能多少,一獵歸來滿后車。”三、以俚語白話入詩,語言自然活潑。“誠齋體”的形成,與楊萬里提倡“活法”有關,在創作上追求規律和自由的統一,使作品表現出耳目觀感的天真狀態。但他過分追求趣味性,寫法上信手而就,有些作品流于淺率。
《誠齋集》中的一些序文反映了楊萬里的詩歌理論。在《詩論》中,楊萬里提出了“詩也者,矯天下之具也”的觀點,認為詩歌應該有為而作,起到揚善諷惡的社會作用。在《習齋論語講義序》、《江西宗派詩序》及《頤庵詩稿序》等文中,楊萬里從尚風致而不尚形貌這一點來理解江西派的特色,積極提倡詩的“風味”,主張委婉含蓄的表現方法。他崇尚倡新,反對死守規則,倡導“晚唐異味”。這些創作主張既汲取了江西派某些具有積極意義的理論,又突破了形式主義的束縛,是他在創作上取得一定成就的重要原因。對于前人的推崇,他也能脫離江西詩派的偏見,既肯定杜甫、黃庭堅,也力贊李白、蘇軾。在另一些詩文中,楊萬里還表現出以禪喻詩的特點。
《誠齋集》為其子長孺編,現有《四部叢刊》影印宋抄本。另有《楊文節公詩集》四十二卷,清乾隆年間楊云彩據明本校刻。《誠齋詩集》十六卷,清嘉慶年間徐達源校刻。
上一篇:楚辭集注
下一篇:稼軒長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