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薺女·錢振锽
蓬頭小女茅房住,東方明時挑菜去。
春寒少雨土脈堅,星星薺菜小如錢。
腹空惟有隔宵粥,日高挑得盈筐綠。
市人持秤不容情,兩則有余斤不足。
得錢與母持換米,明日提筐還早起。
此詩在錢振锽《名山集》中是最為膾炙人口的詩作之一,在詩人家鄉(xiāng)陽湖(今常州市)一帶廣泛為人傳誦。錢氏生當(dāng)清末民初,因上疏言事不為用,乃棄官南歸,以講學(xué)著述為業(yè)。工詩善文,精于書畫,名震東南;又好社會公益,廣泛捐助鄉(xiāng)里低層貧苦勞民,故倍受士人、民眾稱頌,有“民族詩人”、“民眾詩人”之稱。平日有所作,或?qū)懨癖姟⒒虼虝r事,多擇宜者交鄉(xiāng)里民眾吟唱,《挑薺女》一詩亦屬其一,因時人視作同調(diào),故得傳誦于眾口。
此詩取一件舊時社會常見之生活斷片,細加描述,厚積薄發(fā),洞察常人視而不留意之細事,吟唱成詩,發(fā)人之所不能發(fā)。
村郊挑野菜,如挑野薺,是農(nóng)家常事,或以佐餐,并不一定以此糊口。而詩中所記挑薺女,家住茅房,蓬頭亂發(fā),顯系貧困之家小女。東方剛明,背筐挑菜,乃為生活困苦所逼。可以想像,這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貧女,提著竹筐,在拂曉中兩眼惺忪地跨出黝黑的茅房,走向挑菜的田野時,必是于寒風(fēng)中縮瑟不已。第一、二句寫出小女之家貧無靠。“春寒少雨土脈堅,星星薺菜小如錢。”挑薺為養(yǎng)家糊口,可是,天不為濟,春寒少雨,土質(zhì)堅硬干旱,不利野薺生長,僅見如星星般稀疏,散于田野,個頭又小如銅錢,何時能挑滿一筐呢?“腹空惟有隔宵粥,日高挑得盈筐綠。”挑薺已艱難,還須忍饑挨餓,一早出門,尚未進食,腹中正饑;昨夜僅止喝點稀粥充饑,怎么熬得到今朝?須臾日已高照,長時挨餓,好容易挑滿一筐綠油油的野薺,自喜可以歸得家去,不再勞頓于野外、受春寒之凍苦了。但是,她尚不能歸家休息,須售出換錢,再糴米以糊口。“市人持秤不容情,兩則有余斤不足。”挑薺,天不助人;市售,又人情寡薄。收售者持秤斤斤計較,全不可憐挑薺女的艱辛,“盈筐綠”的野薺,經(jīng)他們的挑挑揀揀,所余僅止幾兩,不足一斤。一晨辛勞,僅得此微薄的收益,其艱辛苦難之狀,歷歷在目。“得錢與母持換米,明日提筐還早起。”總算換得幾文銅錢,交與母親,換些米來,賴以為活。今宵度過,那么明日呢?今日一早,天明即起挑薺,挑至日高,尚止這些“斤不足”之?dāng)?shù)。看來明日還得起身早些,以便多挑些,才能滿斤,才能苦度一日。末句讀來,尤令人不自禁地灑下一掬同情之淚。如此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何時擺脫這等貧困與艱辛的生活羈絆?從挑薺女孩的生活,可見其家境之艱困貧窮,又可從此“茅房”之家,窺察社會之一斑。對于挑薺女來說,天非其時,地?zé)o其利,人亦勿和,今后還有一段漫長的生活道路,她將何以抗?fàn)帲吭娙丝忠崖?lián)想及此,不能回答,而留給讀者去思索了。
上一篇:聽吳客作吳歌二首(選一)·黎簡
下一篇:天竺·俞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