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寺月夜·厲鶚
夜寒香界白,澗曲寺門通。
月在眾峰頂,泉流亂葉中。
一燈群動息,孤磬四天空。
歸路畏逢虎,況聞巖下風。
厲鶚是一個幸運的詩人,因為他的家就在杭州,可以飽覽天下第一山水,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賜。他也沒有辜負家鄉,在詩中寫出了杭州山水特別的美。山水之美溶進了他個人的體驗,人格與山水合一了,還有比這更令一個詩人滿足的么?
靈隱寺是人們熟悉的杭州一景,座落在西湖西北的靈隱山麓,寺前冷泉飛度,古木蒼深,不遠處飛來峰如巨石飛墜,屹立寺門,環境幽靜、清雅。這次詩人找了一個恰當的時間,踏著月光游山,全詩的韻味就在這月色當中。
首聯寫初到靈隱的感受。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寒”。秋夜入山,自有寒氣襲人,本屬正常。但寒意不僅僅來自秋氣,更多的來自月光。山谷和佛寺都浸沐在白光之中,如霜似雪,如臨冰界,能不寒氣凜然嗎?這個“寒”實際上更多是來自心理上的。第二句的描寫使我們想起唐代詩人常建的名句“曲徑通幽處”,作者用冷泉曲澗代替了曲徑,別有一番幽意,幽與寒本來是相通的。
第二聯寫山間的景色。首先是月,月已升起,高懸空中,這樣便看見了森然的眾峰。夜間看山,有一種異樣感受,一切都是陌生化的,既覺得有某種親切之感,又覺得十分遙遠,恍如夢境。一切都是月光的溫柔和朦朧造成。然后是聲音,流水之聲分外的清晰,能聽到沖刷落葉的音響,可見眾響都消歇了,寫泉流之聲也就寫出了山間的幽靜,靜得讓人驚奇,讓人超然神遠。
第三聯寫寺院。勾勒過靈隱一帶的環境,寺院的存在就別有意味了。佛寺與整個山間的氣氛恰好相通,它沒有歸于沉寂。一盞長明燈發著微光,襯現出它四周的靜,孤獨的擊磬聲彌漫在夜中,清音裊裊,愈覺空闊,也許這就是佛家的境界吧。禪宗將其妙義真諦比之為燈,喻其能照亮人心,有“心燈”、“傳燈”之說。在這樣一種氛圍中,詩人不由產生萬念俱空之感,王士禛所謂的詩可悟禪,就是指的這種體驗吧。詩人所寫的這種境界美則極美,不免過于孤深。寒意又上來了。
末聯寫歸途,完成了夜游的全程。詩人畏虎是有根據的,靈隱一帶古代有異虎出沒,故又稱虎林。想到這一點,在山路上不覺毛骨悚然,聞風而色變。虎其實早已匿跡了,詩人寫畏虎實際上表現了夜游后的一種感受。作者畢竟是個凡心未泯的人,清冷的月夜,孤峭的山門,畢竟不比家居燈下的溫馨,他不覺生出畏懼孤寂的感覺,歸心油然升起,不可遏制,“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全詩一直寒到了最后。
這首詩通篇寒意料峭,幽韻孤深,表現出詩人矛盾的審美體驗,然作者的詩筆,實在是可贊嘆的,有了他的這份描寫,靈隱寺的月夜,必定會平添了幾多讓人向往的韻味,成為令人難以忘懷的西湖一景。
上一篇:絕句·吳嘉紀
下一篇:靈泉寺·陳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