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亭·沈畯
荒亭古墓南,遠見車塵滅。
墓前雙石人,送盡人離別。
這是一首抒寫離情的小詩。比起同類題材的作品來,它視角比較獨特,手法比較別致,不落前人窠臼,值得仔細玩味。
詩中沒有正面描寫送別場面,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加以暗示。“荒亭”當是古人所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之亭,著一個“荒”字,表明它歲月已久。“古墓”既是為下文所設的伏筆,又用來作為荒亭的陪襯。荒亭古墓,景色倍形凄涼。當我們知道了這荒亭原是供送別之用以后,就不難想像,這凄涼景色正是送別者凄惘悲涼心情的外化。試想,在那荒涼的古墓旁,破亭中,出現了足以令人黯然銷魂的送別場面,豈不更增添了幾分悲劇意味!
“遠看車塵滅”句用的是“藏頭露尾”法。詩人把一般送別場面中常見的種種依戀難舍情狀完全略去,而只寫出車輛行駛中揚起塵土復又消失這一最后的細節。這就為讀者留出了一大片想像的余地,使讀者可以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設想和補充在此以前曾發生過的一切。這也就是詩家常說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或者如王漁洋所說:“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見趙執信《談龍錄》)“遠看車塵滅”正是這種云中露出的“一鱗半爪”。
不過,詩中最令人遐想無窮的還是后面兩句:“墓前雙石人,送盡人離別。”古墓離荒亭不遠,所以詩人大膽設想,剛才那幕送別場面,古墓前那兩個石人(或名翁仲)也曾參與其間。石人不言不語地站在這里,總已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他們所參與的送別場面,恐怕多得無法計算,所以詩人說他們是“送盡人離別”。詩人為什么不直接抒寫自己的離別之情,卻把實際上是無生命的石人扯入詩間?仔細加以體會,不難明白這正是詩人采用的一種巧妙手法。石人在此年深歲久,可以說是閱盡人間滄桑。寫石人,實際上是寫漫長的歲月,是企圖說明,這種令人難堪的離別場面,并非現在才有,在漫長的歲月中,經常可以遇到。石人自然是沒有生命的,但當它一旦化為藝術形象后,這種無生命狀態卻使人覺得它好像是因目睹傷感場面而悲哽難語,只能默默無聲地經受這一次又一次的人間的生離死別。離恨別愁,本來只是一種個人的情感,但在這首詩中由于石人的介入,這種情感遠遠超越出個人的范圍,竟然成為永遠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人間生活的普遍缺憾。
在形式上,這是一首五言古絕,押入聲韻音調急促,給全詩的感情表達更增添了悲涼的色彩。
上一篇:宋湘《湖居后十首(其三)》原文翻譯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魯一同《荒年謠(五首選一)》原文翻譯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