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書》的主要內容,《樂書》導讀
《樂書》是宋代音樂百科著作。又稱《陳旸樂書》,北宋陳旸撰,始編于熙寧、元豐間 (1060—1085),成書于元符三年(1100)。該書由陳旸后人三山陳侯歧首刻于南宋慶元六年 (1200)。此后有元至正七年(1347)福州路儒學趙宗吉刻本,元復宋刊元明遞修本,四庫全書文溯閣本,現在常見的是光緒二年(1876)方浚師刊本。
陳旸(生卒年不詳),字晉之,福建閩清人。北宋紹圣進士,授順昌軍節度推官。宋徽宗初年進獻《迓衡集》,勸導皇帝行新政,受賞識,被任命為太學博士兼秘書省正字。后為太常少卿、禮部侍郎。
《樂書》是中國音樂史上現存最早的音樂百科性質的著作。全書200卷。目錄20卷。《樂書》分為兩大部分,第1部分《訓義》,卷1至卷95,摘錄 《禮記》、《周禮》、《儀禮》、《詩經》、《尚書》、《春秋》、《周易》、《孝經》、《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著作中有關音樂的章節,并為之訓義,逐條逐句加以解釋。第2部分《樂圖論》,卷96至卷200,主要論述律呂理論、五聲、八音(樂器)、樂舞、雜樂、五禮及典禮音樂等,并且各依雅部(廟堂的)、胡部(外族外域的)、俗部(民間的)分類。對前代和當代的雅樂、胡樂、俗樂及樂器,均有較詳盡的說明。計其卷數,雅部35卷,胡部12卷,俗部37卷。這一部分除論述外,有插圖517幅。樂器圖繪來源均取自現已散佚且少見于他書的唐、宋樂書,如《唐樂圖》、《樂法圖》、《律書樂圖》、《大周正樂》景祐馮元 《樂記》 等。
《樂書》作為歷史上第一部大型音樂專著,共收有1300多個條目,所載樂器名稱亦多達451種,其內容之豐富遠超出前代的音樂著作。陳旸從通史的角度寫《樂書》,記載了上自三代、下至宋朝的音樂史實,并于每一類目溯源明流,通其原委,詳加論述。在《樂書》中,陳旸引用前人文獻數十種,引文涉及面廣,有筆記小說、諸子著作、樂論、地理書籍等,也保存有一些原書早已散佚的音樂論著的內容。陳旸重視史書中圖譜的作用,首次在記述史實時附以圖形。《樂書》中在樂器部分用繪圖和說明介紹各種樂器,插圖雖不甚精確,但絕大多數有依據,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在音樂的分類上,陳旸將八音、歌、舞、雜樂等分別歸于雅、胡、俗三部。這種分類雖是沈括首次提出,卻是陳旸第一個將它付諸實踐。這方面,陳旸的貢獻是擴大了對歷史上胡、俗之樂的記載。盡管他在言論中重雅樂、輕胡俗,但仍在《樂書》中大量選錄胡俗之樂。在“俗部”八音類記有樂器229種,在“胡部”八音類記有樂器91種。書中也記錄了胡樂與中原音樂的交流和胡樂舞31種。還記錄了大量的民間歌曲、樂舞、百戲、歷代樂章等,其中僅民間樂舞就多達86種,百戲有74種。宋代新出現的樂器,如鳳笙、十九簧笙、簫管等,也都被詳加記載。宋初雜劇的編制、演出形式及其他市俗音樂活動,也在《樂書》中得到反映。另外,對犯調、解曲、譜字、歌唱理論都有一定的記載。
素有“浩博”之稱的《樂書》,為后世的音樂專著、樂志等提供了大量的音樂資料。元人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樂器部分的內容,基本上是照搬陳旸《樂書》;《宋史 ·樂志》有關宋代宮廷樂舞以及云韶部的演出場面記載,也源于 《樂書》。歷史地看,陳旸《樂書》在音樂文獻方面繼往開來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南宋楊萬里稱此書 “遠自唐虞三代,近逮漢唐本朝,上自六經,下逮子史百氏,內自王制,外逮戎索,網羅放失,貫綜煩悉。”確是道出了這部音樂百科著作的歷史價值。
此書歷來被認為具有濃厚的復古保守思想,因陳旸是以禮樂治國作為他撰寫這部巨著的出發點。他在《樂書》 序里明確表示: “明乎樂之義,天下以寧焉”。《樂書》的音樂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繼承了傳統的儒家音樂觀。它的大部分論述與《禮記·樂記》相同。其中心思想就是以禮樂治國為本。該書也吸收了道家的音樂觀,體現了儒道合一的特征,但主流還是儒家觀念。雖然在理論上提出崇雅而去胡、俗之樂的主張,但也允許胡、俗之樂在不“亂雅”情況下的存在。陳旸在“為邦”問題上崇雅抑胡、俗的理論見解,與他在 《樂書》中以史家求實精神如實客觀地介紹雅、胡、俗樂的狀況并不矛盾。在樂學方面,他提出的廢棄 “二變”、“四清”的主張也被視為復古主義的表現,是受尊君治國觀念所支配,以復古崇雅為目的,其主張“五聲”、反對“七聲”的理論不僅違背先秦以來中國音樂發展的實際情況,并且對后世的音樂理論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另外,在音樂分類上的不夠嚴密以及沒有記錄樂譜,也是《樂書》 的缺憾。
參考文獻
- 1. 《中國大百科全書 ·音樂舞蹈》《樂書》(王世襄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 2. 《中國音樂辭典 ·樂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上一篇:《臨證指南醫案》的主要內容,《臨證指南醫案》導讀
下一篇:《樂府新聲》的主要內容,《樂府新聲》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