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山訪水,亦人生一大快事。我們雖然沒有晚明文人那樣的閑情逸致:“每歲見一絕代麗人,每月見一種異書,每日見幾處山水”;但在現代社會緊張的競爭之隙,暫入自然懷抱,讓幽谷清澗,靜一靜被困擾的神經,引清風明月,滌一滌被污染的心靈,盡管我們現代的“鳶飛戾天者”,不會“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也不會“窺谷忘返”,然而卻可從中得到一些必要的輕松、超脫,乃至反思與啟悟,豈非大有益耶?更何況,旅游活動還被現代人當作開拓視野,了解一地、一國、一民族之歷史文化的重要渠道呢?
不過,經驗又常常這樣啟示我們:走山訪水,欲臻山水妙境,得到最佳的效果,最好先之以讀山吟水,即讀一讀那些描寫山水名勝的詩文。因為,山水名勝詩文,乃作者經心靈感受,用文學描繪的山水,是藝術創造的第二自然。那里面有作者的性靈、心態、熱情、才華的流動,也有民族的歷史文化的沉積。它實在是一位很好的審美的“導游”者,當你面對著奇山異水而驚詫莫名的時候,它能夠很快溝通你和自然間的“靈犀”,幫你機敏地捉住景物的獨特的美質和神韻;當你在古堡廢墟面前茫然尋思的時候,它將為你打開那厚重的歷史帷幕,讓你窺見其中的奧秘。總之,它將幫助你真正讀懂大自然這部偉大、神奇而又深奧的書。
中國是一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度,大自然的偉力和數千年歷史的足跡,造出無數的佳山秀水、名園勝跡,從塞北至嶺南,從魚米水鄉至絲綢之路,到處都有令人夢思神往的勝境。中國更是一個紀游文學特殊發達的國度。“性耽山水”、“情系田園”的中國文人,幾乎個個都是描山畫水的能手。翻開一部中國文學史,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有幾個文人的筆下,不曾留下幾篇絕妙的風景小品似的名勝詩文呢?
也許是出于同農村經濟的天然聯系,也許是基于儒、釋、道文化的深刻熏陶;也許是鑒于在迭起的政治風浪中,像一葉扁舟似的命運遭際,中國文人同自然的關系,似乎特殊的密切。“天人合一”、“返璞歸真”,成為中國文人追求的審美境界。他們以山水為知己,為情侶,閑暇時游賞之,失意時隱匿之;山屋著述,古寺談禪,從事人生的反思與總結,中國文人的這種獨特的文化心態,使其同莊嚴靜穆、清遠幽秘的大自然達到非凡的融合。他們給大自然以情感與生命,大自然給他們以靈感與啟悟。人之性靈與山水之秀靈,合同而化。于是,人生況味,自然風采,宗教氣氛,一起揉合成中國山水名勝詩文所特有的清幽、空靈之美。盡管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作品,風格各異;但是,當你展讀中國的山水名勝詩文時,大概你會有這樣一種審美感覺吧?——你仿佛置身于深山古寺,伴著那幽谷鳥鳴,云外鐘聲,聆聽作者的清談妙論、感慨隱憂。
就這樣,中國文人,憑著他們那特殊的對山水自然的感受力,以其特有的審美趣味與高超的藝術才華,為中國的山水名勝,塑造出像畫一樣精美,如夢一般空靈的形象,為中國山水名勝提供了無比豐富的文學背景。最近,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勝詩文鑒賞辭典》所收的350多篇詩文,既是350多幅精美的畫,又是350多個空靈的夢。讀這些詩文,既是畫中游,又是夢中游。這是足游身歷的重要準備。想一想:當你吟詠著“黃鶴一去不復返,此地空余黃鶴樓”(崔顥《黃鶴樓》)而登臨黃鶴樓,默誦著“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袁宏道《西湖》)而泛舟西湖,憶念著杜牧的《阿房宮賦》而在驪山腳下徜徉,咀嚼著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而在南京夫子廟前流連……的時候,你的心靈,難道不是早已越過了眼前的景物,而進入一個更為美妙、宏大、博深的境界,——一個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的深層了嗎?這樣,你才能真正感受與領略到中國奇山秀水、名園勝跡的美麗而豐富的個性與靈魂。
所以說,走山訪水,固為人生一大快事:然而欲真正享其快意,最好先行讀山吟水。這倒真用得上中國一句老話:“先讀為快!”
(1989年7月9日《光明日報》)
賞析這是一篇向讀者推薦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勝詩文鑒賞辭典》的文章。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出,與一般的推薦文章不同,作者并沒有就該書的編排、體例、內容作什么評價和分析,也沒有就該書的優缺點作什么褒貶。作者別開生面,以優美、流暢的文字,盡情地記敘了走山訪水與讀山吟水的關系和好處,激發人們走山訪水的興趣,尤其是在走山訪水之前,先行讀山吟水的興趣。文章不落俗套,新穎引人。與那些八股評介文章相比較,本文是別有一番韻昧的。
盡管是隨意而為、自由抒寫,本文的結構還是十分講究的。開篇一段先寫走山訪水之樂趣,為下文寫讀山吟水作了鋪墊,然后用五段的文字,重筆寫讀山吟水之好處。因為它是審美的“導游”,可使人真正感受和領會到名山奇水的豐富個性與靈魂。文中,只用一句話介紹《中國名勝詩文鑒賞辭典》的出版,但讀了本文,卻不能不引起人們走山訪水的興致,也不能不使人在走山訪水之前,先讀一讀有關名勝的詩文了。文章對《辭典》的著字雖少,但也可謂是“盡得風流了”。
文章娓娓談來,亦詩亦文,亦理亦情,時而古代,時而當今,始終圍繞旅游這個中心來寫,詳略得體,平易自然,有很強的知識性和趣味性。
通俗、流暢而又富有文采的語言為文章增添了生氣。“走山訪水,亦人生一大快事”,下筆一句猶如與朋友聊家常,打開了話匣子。“然而欲真正享其快意,最好先行讀山吟水”,結尾一句,點明題旨,寫得十分自然、親切。看完全文,仿佛不是在讀文章,而是在聽一位老朋友的肺腑良言。文中對偶句、排比句的運用,使得文章語言凝煉、含蓄、而有深意。如寫到“在現代社會緊張的競爭之隙”,走山訪水,可以“讓幽谷清澗,靜一靜被困擾的神經,引清風明月,滌一滌被污染的心靈”。這猶如對聯似的文字,精警,富有哲理,很可作為我們的座右銘。
上一篇:《陋居》原文|賞析
下一篇:《神奇的絲瓜》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