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唐·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
解析:
博愛叫做仁,合宜于仁的行為叫做義,按照仁義的原則去做叫做道,內心具備仁義的本性,不需要外力的幫助和支持叫做德。仁和義有確定的內容,道和德是沒有確定內容的,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兇德。
這里韓愈給“仁、義、道、德”下了定義,“仁義”二者有其特定的內容,是儒家所特有的;“道德”二者的意義比較寬泛,哪一個學派都可以用。對“仁”,韓愈以“博愛”釋之(與孔子“仁者愛人”相通),意即對人充滿關懷和熱愛,始于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進而推及于任何人,“泛愛眾”;這種“博愛”的心情必須通過行為表現出來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如得體適宜,即是“義”(與孔子“克己復禮”相通)。所以“仁、義”二者,一表現為內心修養,一表現為現實行動。按照仁義的標準去做即是“道”;不必要外界的幫助和安慰,切實具備仁義,達到自得其樂的地步,即是“德”。韓愈在這里是用“仁義”來限制“道德”,用“仁義”來充實“道德”。
上一篇: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下一篇: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