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論語·里仁第四》
解析:
大體的意思是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地安于貧困,不可以貧而不移,“久困必為非”;也不可以安于富貴,“長貴則驕矣”。仁者“無所為而為之”,沒有利益的考慮;智者則是有利益考慮的,只有對人對己都有利的事情才會去做。
孔子說,如果一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喜歡吃好穿好,那么他長大后一定不會甘于清貧正直的生活,不會甘于平淡。并不是說這樣一定是不好的,也許會是好的結果,也許會是壞的結果。在古代有這樣的說法,一個人的欲望太強烈,他所獲得的天機就少。一個人欲望太強烈而不知約束,他就會成為欲望的犧牲品。孔子的意思是只有仁者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而普通的人則往往會走入歧途,我們要學習圣人的境界。
對于欲望,宋明理學中說,人肚子餓了想吃東西并不是欲望,但是如果想吃花色品種,就是欲望了。人就是在欲望的驅使下把自己拖入命運的深淵。在現代社會中,個人的欲望被無限地放大,且被不斷地生產。個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你占有多少稀缺資源,你用過別人沒有用過的東西,你吃過別人沒有吃過的美食,你去過別人沒有去過的地方。廣告等很多東西成為個人欲望的加速器,個人欲望被宣傳,被發現,這也是現代人的悲哀之一。很多人并沒有自己的幸福感,而是追求人有我有。但是在得到之后,卻發現自己丟掉了許多原來更應該珍惜的東西,如情分、對人的尊重、自己的進取精神等。
因此,安樂也好,憂患也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處理得好的。也許只有孔子所謂的“仁者”才能達到如此境界吧!
上一篇:博愛之謂仁
下一篇: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