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墨子·卷七》
解析:
墨子,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詳,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爭議。《史記·孟荀列傳》說他是“宋之大夫”,《呂氏春秋·當染》認為他是魯國人,也有說他原為宋國人,后來長期住在魯國。墨子自稱“今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似屬當時的“士”階層。但他又承認自己是“賤人”,可能當過工匠或小手工業主,具有相當豐富的生產工藝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長期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宣傳他的政治主張。相傳他曾止楚攻宋,實施兼愛、非攻的主張。他“南游使衛”,宣講“蓄士”以備守御,又屢游楚國,獻書楚惠王。他拒絕楚王賜地而去,晚年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伐魯,未成功。越王邀墨子做官,并許以五百里封地。他以“聽吾言,用我道”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目的是為了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和主張。
兼愛是天下太平的前提條件。墨子所處的年代是東周末年的動蕩時期,當時王室十分微弱,周天子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諸侯的力量,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主的地位占有別國的土地,不斷發動兼并戰爭。墨子在這個時候提出兼愛的思想有極大的進步意義。他指出天下紛爭不斷的原因在于“天下之盜賊,大夫之亂家,諸侯之亂國者,皆起不相愛”,既然天下的禍患皆起于不相愛,那么就要“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具體來說,即要做到“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也就是說,看待別人的國家就像自己的國家,看待別人的家庭就像自己的家庭,看待別人就像看待自己。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做到以兼相愛,不分彼此,那么,天下就太平了。正如墨子所說:“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在當今社會,兼愛的思想仍然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如墨子所說“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那么,我們的社會將會是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傷貧,貴不侮賊,詐不欺愚的和平世界。只要人人都心存一份兼愛,溝通將不再是一個問題,和平將不再是一個夢。世界需要兼愛,和平呼喚兼愛。
兼愛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重要保證。人都是有情感的動物,在與人相處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這正是因為兼愛的思想未能在人們心中占主導地位。在墨子看來,要實現人類群際和平交往的目的,就必須遵循一個基本的邏輯前提,那就是把他群看成與我群一樣,都是“自愛”、“自利”的群體。這樣在實際交往中,就要將心比心,用兼愛的方式來處理我群與他群的矛盾,兼愛的思想強調了人格的平等,提倡無差別、無等級,提倡不分親疏貴賤,普遍平等地相愛互助。如果每個人都能用兼愛的思想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那么,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就有了重要的保證。相反,如果人們缺少了兼愛思想,那么溝通就無從說起。缺乏了溝通,矛盾就不能消除;缺乏了溝通,理解和友誼就不復存在;缺乏了溝通,社會就缺少必要的溫暖。假若社會生活中充滿了理性的愛,人與人之間相敬如賓,愛人如己,強者、弱者,富者、貧者,貴者、賤者,互諒互讓,又何來矛盾呢?在現代社會,提倡“兼相愛,交相利”,才能做到團結友愛,這也是和諧人際關系、陶冶人們美好情操的重要內容。我們現在常聽到“讓世界充滿愛”、“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等呼聲,這正是墨子兼愛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兼愛思想的重要現實意義。
兼愛是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的方法。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提出了“仁”的治國思想,而墨家則提出了“兼愛”思想作為他們的治世理想,從“兼愛”出發,以“利”規范行為。墨家所講的利就是天下的公利,這種公利的實質相當于儒家的“仁”,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集體利益。積極地為天下人謀福利,是墨家的出發點。
“兼愛”思想又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這是其科學的一面,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溝通更是如虎添翼、水到渠成。墨子主張順從天意,認為天意是“兼天下而愛之”,鼓吹“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墨子提出的“天志”即天的意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客觀規律。他用“天志、明鬼”的理論論證天是有意志的,不得違反,其實指的就是客觀規律,像“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一樣,是客觀標準,是必然性。同時,墨子又認為壽夭、貧富、安危、治亂不是由天命決定的,而是由人力決定的,這就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們可以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來實現“富”、“貴”、“安”、“治”。正因為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那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運用兼愛的思想,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進行交流、溝通,這將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總而言之,兼愛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墨子大公無私、直接以天下利益作為行動標準的觀念,“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已深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中,對于今天我們的社會生活仍有重要的意義,即可以通過兼愛化解矛盾,促進溝通,維護社會的穩定。
上一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下一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