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宋·張載《張載集》。
解析:
張載是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關學的創始人,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以后的思想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兩代政府視為哲學的代表之一,作為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
張載原籍大梁(今河南開封),祖父張復,宋真宗時任給事中、集賢院學士等職,后贈司空。父親張迪于真宗初攜妻陸氏上任于陜西長安,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生張載。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任涪州(今四川涪陵縣)知州,后贈尚書督官郎中,祖父和父親都是中小官吏。張迪在涪州任上病故,家議歸葬開封。15歲的張載和5歲的弟弟張戩,與母親護送父柩越巴山,奔漢中,出斜谷,行至眉縣橫渠,因路資不足加之前方發生戰亂,無力返回故里開封,遂將父安葬于橫渠南大振谷迷狐嶺上,全家也就定居于此。以后張載就生活于此,人稱他為“橫渠先生”。
張載是關學學派的創始人,關學是他在關中地區講學而形成的一個大的學派。比他稍晚的是程顥、程頤兄弟創立的洛學(因是洛陽人而得名),再就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了。關學和洛學是理學的學派之一,也是朱熹思想的先驅。
張載少年時很喜歡讀書,范仲淹建議他讀《中庸》以及其他儒學典籍。讀完《中庸》后,張載還覺得不滿足,于是又大量閱讀了佛教和道教的書。但悉心研讀幾年之后,他覺得還是沒什么大進步,于是又回到儒家的經書上來。
公元1057年,張載考中了進士,后來被宋神宗授予崇文院校書之職。由于他和王安石看法不一,在弟弟張戩因上書批評王安石而被貶官之后,張載擔心受到牽連,干脆辭職回鄉了。他隱居在橫渠讀書,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同時他廣招學徒,形成了關學學派。
張載提出了以“氣”為核心的宇宙結構說。他認為世界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見的萬物,一部分是看不見的,而兩部分都是由“氣”組成的。“氣”有兩種存在方式,一種是凝聚,一種是消散。凝聚時就成為萬物,通過光、色顯現出形體,使人能看到;散則成為虛空,無光無色。但是,凝聚只是一種暫時的狀態,所以叫“客”;消散也不是消失得沒有此物,只不過是人們的肉眼看不到而已。
他用“太虛”表示“氣”的消散狀態,這是本來的原始狀態,“氣”是“太虛”與萬物的合稱。
在《西銘》中,張載說:“乾稱父,坤稱母……民,吾同胞;物,無與也。”乾坤是天地的代稱,天地是萬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混合,處于宇宙之中,因為三者都是“氣”聚而成的物,天地之性,就是人之性,因此人類是我的同胞,萬物是我的朋友,萬物與人的本性是一致的。但天下萬物又不是絕對平等的,有嚴格的等級界限,是先天存在的。他在《正蒙·動物》中說:“生有先后,所以為天序,物之既形而有秩,知序然后經正,知秩然后禮行。”古文中常用一字來表意,現在則常用兩個字的合成詞來表意,如“秩序”,分開成兩個單字,含義也是相同的。
張載認為,等級是天然的、先天的,所以人應該承認、遵守這種等級,應該遵守倫理道德,這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是命運的安排,任何人都不能逃避這種義務。后來,朱熹充分發揮了這種思想,使之更加系統化。朱熹死后,這些理論很快在南宋末年被統治者利用。從此以后,元明清各個朝代一直把它作為統治思想傳播使用,從而強化了三綱五常為代表的封建倫理道德。
同時,張載還繼承了孟子的性善理論,認為“天性”開始時是至善至美的,但最終能否達到至善的境地,還在于后天的自我努力。對于人的欲望,他認為不全是惡的,在一定范圍內是合理的,這是符合“天理”的,但如果過分了,就是“人欲”,應該克制、消滅。他提倡“立天理,滅人欲”,后來也被朱熹發揮成“存天理,滅人欲”。朱熹對于“天理”和“人欲”的區別很清楚:吃飯就是天理,要吃美味佳肴就是人欲。理學思想中安于現狀、保守的特點從這方面可以很清楚地反映出來,這就是后來五四新文化運動抨擊儒家思想時的主要攻擊點之一,也是我們現在應該從思想中剔除的因素。敢于進取、不懼失敗才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和國家應該具備的素質。
上一篇:兼天下而愛之
下一篇: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