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夜話第一九四則解讀
紫陽補《大學·格致》之章[1],恐人誤入虛無,而必使之即物窮理[2],所以維正教也[3];陽明取孟子良知之說[4],恐人徒事記誦[5],而必使之反己省心[6],所以救末流也[7]。
【注釋】
[1]紫陽:即南宋理學大家朱熹,晚年主講紫陽書院,人稱紫陽先生?!洞髮W·格致》之章:《大學》中有“致知在格物”語,朱熹注釋“格物”即窮盡事物之理,無不知曉之意。
[2]即物窮理:程朱理學的主要范疇之一。認為理在物先,物是理的表現形式,要根據具體事物窮究出真正的道理。
[3]維正教:維護正統名教。
[4]陽明:即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正德初年因觸犯宦官劉瑾,被貶官。劉瑾被誅后,任廣陵知縣,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總督兩廣。曾鎮壓農民起義,又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卒謚文成。王守仁主張以“心”為本體,提倡“良知良能”,“格物致知,自求于心”,反對朱熹的“外心以求理”,提出“求理于吾心”的知行合一說,世稱姚江學派,以其曾筑室于故鄉陽明洞,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也稱其學派為陽明學派。后人輯其文刻成《王文成全書》三十八卷,《明史》有傳。
[5]徒:只,僅。
[6]反己省心:反省自己的本心。
[7]末流:本指河水的下游,后指衰亂時代的不良風氣。
【譯文】
朱熹注釋《大學·格致》一章時,擔心人們因誤解而走入虛無,所以讓人必須多去窮究事物背后的道理,以此來維護孔門的正統教義;王陽明吸取了孟子的良知學說,擔心人們僅僅背誦不求理解,所以一定要讓人反省自己的內心,以此來挽救衰亂社會中的不良風氣。
上一篇:《處事要寬平,而不可有松散之弊;持身貴嚴厲,而不可有激切之形》譯文
下一篇:《言不可盡信,必揆諸理;事未可遽行,必問諸心》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