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夜話第一九二則解讀
以漢高祖之英明,知呂后必殺戚姬,而不能救止[1],蓋其禍已成也;以陶朱公之智計,知長男必殺仲子,而不能保全[2],殆其罪難宥乎[3]?
【注釋】
[1]以漢高祖之英明,知呂后必殺戚姬,而不能救止:劉邦始立呂后之子為太子,后因寵愛戚姬,喜愛其子如意,遂欲改立如意為太子。呂后深忌之。張良獻計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陪侍太子,劉邦素重此四人而不能致,見其陪侍太子,遂知太子羽翼已成,放棄改換太子的念頭,對戚夫人說:“呂后真而主矣。”劉邦死后,戚姬母子被呂后所害。漢高祖,即劉邦,西漢開國皇帝。呂后(前241—前180),名雉,漢高祖劉邦的皇后,惠帝劉盈的母親。曾助劉邦誅殺韓信、彭越等異姓王。劉邦死后,惠帝即位,她實際掌權,殺害戚姬及其子趙王如意。惠帝死后,她臨朝稱制,主政八年,迫害劉姓諸侯王,排斥劉邦舊臣,立諸呂為王,以其侄呂產、呂祿分掌南北軍。呂后死后,周勃與陳平等盡滅諸呂,擁立文帝,恢復了劉氏政權。戚姬,劉邦寵姬戚夫人。劉邦死后,呂后毒死趙王如意,截斷戚夫人的手足,挖眼熏耳,飲以啞藥,置于廁中,名曰人彘。救止,解救阻止。
[2]以陶朱公之智計,知長男必殺仲子,而不能保全: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后,因深知越王為人不可共安樂而棄官離去,至定陶,自稱朱公,以經商致富。其次子在楚殺人,將被處死,乃欲令少子往救之。其長子堅決要求前去,范蠡不得已,乃付之千金并書信一封,囑其至楚找莊生。莊生果設法讓楚王大敕。范蠡長子不知為莊生所為,惜其千金,向莊生討回。莊生怒,遂使楚王殺范蠡次子之后才大敕。長子持其弟之喪歸,范蠡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故也,而長者不能,故卒以殺其弟。”陶朱公,即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人,越國大夫。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后棄官經商,居于陶,自謂陶朱公,曾于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其子孫經營繁息,遂至巨萬。后因而以“陶朱公”稱富者。見《史記》。仲子,次子。古代兄弟排行常以伯仲叔季為序。
[3]殆:可能,大概。宥(yòu):寬恕,饒恕。
【譯文】
以漢高祖的英明,知道自己死后呂后必然會殺害戚夫人,卻也無法解救阻止,大概是因為禍患已經釀成了;以陶朱公的才智,知道長子必定會連累次子被殺,卻也無法保全次子性命,大概是次子的罪行本來就難以被寬恕吧?
上一篇:《家之富厚者,積田產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保;不如廣積陰功,使天眷其德,或可少延家之貧窮者,謀奔走以給衣食,衣食未必能充;何若自謀本業,知民生在勤,定當有濟》譯文
下一篇:《人稱我善良則喜,稱我兇惡則怒,此可見兇惡非美名也,即當立志為善良;我見人醇謹則愛,見人浮躁則惡,此可見浮躁非佳士也,何不反身為醇謹》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