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什么意思,原詩出處,注解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是關于描寫《繪景狀物·楊柳》類的詩句。
全詩是詠秋日之柳。前兩句寫: 繁花似錦的春日,細長低垂的柳枝追逐著東風,長安舞筵上紅裙飄拂,綠袖翻飛。碧綠的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后兩句筆峰陡轉,回到眼前的秋柳: 秋色漸深,斜陽照拂著柳枝,秋蟬貼在柳枝上哀鳴。如此蕭條,柳為何又肯捱到秋天來啊!詩人以強烈的對比描繪,表現了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真是“含思宛轉,筆力藏鋒不露。” (《玉谿生平譜會箋》)
李商隱《柳》 《全唐詩》第6168頁。
上一篇:《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什么意思,原詩出處,注解
下一篇:《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什么意思,原詩出處,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