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門女,上進建奇功
人們聽慣了楊家將、看慣了遼宋之爭,對楊家將血染疆場的忠心感慨不已,從而忽略了一位與楊家將對立的巾幗英雄——蕭太后。在中國封建社會的舞臺上,出過幾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女統治者,遼國的蕭太后就是其中一位,其影響和地位格外引人注意。
蕭太后原名蕭燕燕,漢名叫蕭綽。蕭氏,本來是契丹貴族乙室和拔里氏。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仰慕西漢高祖劉邦及其布衣將相之局,遂將耶律氏改稱劉氏,而將乙氏和拔里氏比為蕭何,遂為蕭氏。蕭氏是契丹的大姓,出任國事,而且耶律阿保機還把蕭氏定為皇后家族,所以遼國自耶律阿保機以后的皇后幾乎無例外地姓蕭,故蕭氏號稱“國舅丈”。
蕭燕燕之父蕭思溫,乃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附馬都尉。蕭燕燕的母親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長女。也就是說,蕭燕燕的外祖父乃是被史家譽為“威德兼忪,英略間見”的遼國名君。顯然,她是位家世顯貴的千金。蕭燕燕自幼聰明過人,是位喜愛讀書、性格堅強的姑娘。有一次,蕭思溫頗有興致地觀察幾個女兒掃地,有幾個馬馬虎虎,僅灑掃一遍,就草草了事,只有蕭燕燕認認真真,把地打掃得干干凈凈。他禁不住高興地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看來燕燕將來一定會有出息的。”因此,他對這位小女兒格外寵愛。不僅如此,他還重點培養她,專門為她請了老師,教她各方面的知識。蕭燕燕一點也不排斥每天學習知識的生活,反而樂在其中。就這樣蕭燕燕長到十五六歲時,便能夠精通很多連男人都不懂的知識,她的“英雄本色”初露頭角。
后來,蕭思溫準備把這個寶貝女兒嫁給韓德讓為妻。韓氏在遼世代掌管軍政,韓德讓的曾祖、祖父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開國功臣。韓德讓自幼喜讀漢文典籍,文化修養深厚,文韜武略均名冠一時,且此人年輕英俊,儀表不凡,志向遠大。對于這門親事,蕭燕燕暗中高興了一陣子。誰知,她與韓德讓訂婚不久,就發生了一場大的變故,這次變故把她推向了大遼皇后的位置。
原來,遼穆宗繼位以來,荒淫無度,不理政事,而且殘忍暴戾,好嗜殺。身邊的人個個朝不保夕,于是侍從在其行獵途中將其殺害。蕭思溫等人立即擁立世宗次子耶律賢為帝,這就是遼景宗。這一年,蕭燕燕17歲。遼景宗登基后,為了報答蕭思溫的擁立之功,特別提出要選他那位裊裊婷婷、獨具豐韻的女兒蕭燕燕為貴妃。這樣,蕭燕燕沒有成為韓德讓的妻子,反倒入宮成了遼景宗的妃子。不久,她就被冊封為皇后。
歷史給了蕭燕燕進一步施展才華、表露個性的機會。遼景宗即位時,大遼國已享國50余年,一度成為東西橫行、聲肆萬里的強大王朝。但由于近年來皇族內部爭權奪利的相互傾軋和各種矛盾的日趨激烈,大遼已逐漸敗落。遼景宗一心想重振朝綱,無奈因病魔纏身,心有余而力不足。遼景宗遂不得不開始倚重于皇后蕭燕燕協助他處理政務。蕭燕燕看著常年臥病在床的皇上,目睹國家多年動蕩、局勢危難的現狀,義無反顧地擔起了治理國家的重任。對她來說,舍此之外別無選擇。蕭燕燕在困難面前勇擔重任,不畏艱險和失敗,建立了卓絕戰功。
后來,蕭思溫在伴駕出行時,被其政敵暗殺。事過數月,才查出背后指使者是國舅蕭海只、蕭海里及蕭神靚。父親被殺,使得蕭燕燕更深切地感受到朝廷內部的矛盾重重。她心頭再一次警鐘長鳴,于是暗下決心,定要使日趨衰微的國家再度振興。堅定的信念促使蕭燕燕銳意進取,慢慢地,她那堅韌剛毅、臨機不疑、處事果斷、雷厲風行的個性越來越充分地顯露出來。協助景宗處理國政數年間,她對內政外交進行了大力整頓,取得了顯著效果,國家混亂衰敗的局勢開始得到扭轉。
這樣,蕭燕燕把她從小學習到的知識都充分運用在她的功業上。經過數年的艱苦磨練,她由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成長為一位頗具政治經驗和才干的人物。逐漸地,她成為了大遼國的政治核心。
乾亨四年九月,35歲的遼景宗病死。他在臨終前頒布遺詔:“梁王隆緒繼位,軍國大事聽命皇后。”這就直接把蕭燕燕推向了遼國政治舞臺的前沿。梁王隆緒在母親的輔佐下,即皇帝位,是為遼圣宗。圣宗即位之初,宗室親王各擁重兵,面對當國的孤兒寡母,難免心懷異念,史稱“時主少國疑,宗室擁重兵,內外震恐”。面對嚴峻的形勢,蕭太后心存憂慮,思緒萬千。她深知人事的重要,為了穩定政局,振興大遼國,她廣泛培植親信。在此過程中,蕭太后充分施展出她高超的政治手腕,把契丹和漢族中的有識之士緊緊地網羅在自己周圍。其中,以耶律斜軫、耶律休哥等契丹貴族和漢族人韓德讓等為代表,形成了一個得力的集團。
蕭太后在稱制之初,曾不無擔憂地對韓德讓和耶律斜軫講:“如今妾身新寡,吾兒幼弱,宗室各族擁兵自強,邊防多事,亦未綏靖,究竟如何是好?”說罷還掉了幾滴眼淚。二人見狀,連忙表示:“陛下信任臣等,何慮之有呢?”蕭太后見二人如此表態,便利用二人參決大政,又任耶律休哥全權負責南方邊防,對付北宋。她又用心對景宗時的老臣加以安撫,將他們歸為己用,使中樞政局出現了一個同心同德的新氣象。
雖然國內政壇暫時穩定,但形勢并不樂觀,用句時髦的話說,就是國際政治關系復雜。當時正值五代結束,宋朝剛剛建國不久,用政治風云變幻無常來形容絲毫不過分,況且大宋開國皇帝太祖曾對丞相趙普說過:“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太祖弟太宗一刻也沒忘記太祖一統天下的遺志,而遼國也久窺中原國土的富饒與肥沃。這種政治環境的確險惡,但也給統治者們提供了展示他們才能、性格的機會。
蕭太后執政后第一次與宋交鋒是在燕云一帶。燕云十六州是遼宋的主要戰場,從五代到宋戰火不斷,一直是兵家用武之地。當時大宋太宗皇帝御駕親征,率兵直撲幽州城下。當時協助處理國政的蕭太后命耶律斜軫率兵救援,大敗宋軍于高粱河。宋太宗中箭,跌落馬下,后乘驢車逃回。
后來宋與遼幾次交鋒,基本都以宋的大敗而告終。尤其是宋遼幽云大戰,蕭太后大顯神威,全線告捷,使宋王朝從此放棄了收復幽云的打算,也從此一改對遼國的戰略進攻。自此之后,幽云之地的烽火暫告平息。蕭太后為了大遼國的利益,卻從不停止對北宋的進攻。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兵馬南下,蕭太后大多都親自披堅執銳,親臨前線。由于她的這種一貫作風,使她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以武功卓絕著稱的后妃。
公元1004年9月,蕭太后以大將蕭撻凜、蕭觀音奴為先鋒,率大軍20萬,傾全國兵力南征。此番南下,已年過半百的蕭太后仍然身著戎裝,親御戎車指揮三軍。她依舊顯得威風凜凜,豪氣沖天!大遼兵馬在蕭太后的率領下,聲勢浩大,一路南下,繞過宋軍堅守的保定等地,避重就輕,直抵黃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其對岸就是北宋的都城——開封汴梁。戰報傳到宋廷,朝野上下一片驚慌,在宰相寇準的堅持下宋真宗決定御駕親征。當真宗皇帝出現在兩軍陣前時,士兵高呼“萬歲”之聲傳出數十里。
這樣一來,無形之中使蕭太后面臨更嚴峻的形勢,宋朝軍民的頑強抵抗使她不得不冷靜分析前線戰事的態勢。事又湊巧,一個偶然機會,她的先鋒官蕭撻凜在察看地形時被宋軍伏弩射死。軍未交戰,先失大將,遼軍士氣受到影響;加之大軍深入,背后宋朝州城堅守,仍有后顧之憂。蕭太后對這種處境有清醒的認識,決定以戰求和。最終宋遼達成“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各自罷兵。從此,宋遼雙方進入了百余年相對穩定的和平時期。蕭太后在第二年,還下令在雙方邊境開設榷場進行貿易,加強了與北宋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對宋遼雙方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乃至民族融合都有積極意義。正是這樣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才使蕭太后真正開創了一代“中興”大業。
智慧總結
俗話說:“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學習鍛煉是從年少時開始的。青少年時期所接受的教育和經受的鍛煉對一個人以后的發展影響非常大。所以說,在年輕時要多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注重修身立世的品德修養,接受各種艱難困苦的磨練,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上一篇:謙虛抬高自己,吹噓自毀形象
下一篇:貪婪喪節身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