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凡見識出于道理者第一,出于氣質者第二,出于世俗者第三,出于自私者為下。道理見識可建天地,可質鬼神,可推四海,可達萬世。正大公平,光明易簡,此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相與授受者是也。氣質見識,仁者謂之仁,智者謂之智。剛氣多者為賢智、為高明,柔氣多者為沉潛、為謙忍。夷、惠、伊尹、老、莊、申、韓各發明其質之所近是已。世俗見識狃于傳習之舊,不辯是非,安于耳目之常,遂為依據,教之則藐不相入,攻之則牢不可破,淺庸卑陋而不可談王道。自秦漢唐宋以來,創業中興往往多坐此病。故禮樂文章因陋就簡,紀綱法度緣勢因時,二帝三王旨趣漫不曾試嘗,邈不入夢寐,可為流涕者。此輩也,己私見識利害榮辱橫于胸次,是非可否迷其本真,援引根據亦足成一家之說,附會擴充盡可眩眾人之聽。秦皇本游觀也,而托言巡狩四岳;漢武本窮兵也,而托言張皇六師。道自多歧,事有兩端,善辯者不能使服,不知者皆為所惑。是人也,設使旁觀,未嘗不明;惟是當局,便不除己。其流之弊,至于禍國家、亂世道而不顧,豈不大可憂、大可懼哉!故圣賢蹈險履危,把自家搭在中間;定議決謀,把自家除在外面,即見識短長不敢自必,不害其大公無我之心也。
【譯文】凡是見識從道理中來的,為第一。見識從氣質中來的,為第二。見識從世俗中來的,為第三。見識出于自私的目的,為最下。道理見識可以讓天地知道,可以請鬼神評定,可推之四海,可傳之萬世。正大公平,光明易簡,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傳授的就是這類見識。從氣質中得來的見識,仁者稱之為仁,智者稱之為智。剛氣多的就是賢智之見、高明之見,柔氣多的就是沉潛之見、謙忍之見,伯夷、柳下惠、伊尹,老子、莊子、申不害、韓非各自發揚他們的氣質形成的主張就接近這種見識。世俗見識拘泥于流傳學習的舊套,不辨是非,安于日常的見聞,以此作為依據,傳授其他的道理則聽不進去,批判它則牢不可破,淺庸卑陋,不能與之談論實行王道的道理。自秦、漢、唐、宋以來,那些創業和中興的君主多犯這個毛病。因此禮樂文章因陋就簡,紀綱法度循勢因時,對二帝三王的治國之道一點兒也不愿嘗試,夢中都不會想一想,真可讓人為之傷心流淚啊!這種人,把自己的淺見和利害榮辱放在心中,而對是非可否則認識不清。援引根據也足成一家之說,附會擴充還能迷惑眾人之聽。秦始皇本來是游玩觀賞,而假托是巡狩四岳;漢武帝本來是窮兵黷武,而假托是為了擴大兵力。道路本來就有歧路,事物本來就有兩端,即使善辯者也不能使人信服,不知內情的就會被迷惑。這種人,如果是個旁觀者,未嘗看不清楚,只因是當事人便不能不考慮自己,這樣做的流弊,導致禍國家、亂世道,他們仍不管不顧,這不是太讓人憂慮、太可怕了嗎?因此圣賢之人,在奔赴危險之地時,把自己搭在中間;在定議決謀的時候,把自己除在外面。即使不敢肯定他們的見識是否正確,也不妨害他們有一顆大公無我的心啊!
上一篇:黨錮諸君只是褊淺無度量,身當濁世,自處清流,譬之涇渭,不言自別。正當遵海濱而處,以待天下之清也。卻乃名檢自負,氣節相高,志滿意得,卑視一世而踐踏之,譏謗權勢而狗彘之,使人畏忌。奉承愈熾愈驕,積津要之怒,潰權勢之毒,一朝而成載胥之兇,其死不足惜也。《詩》稱“明哲保身”,孔稱“默足有容”、“免于刑戮”,豈貴貨清市直,甘鼎鑊如飴哉?申、陳二子得之郭林宗幾矣,“顧”、“廚”、“俊”、“及”吾道中之罪人也,
下一篇:或問:君子小人,辯之最難。曰:君子而近小人之跡,小人而為君子之態,此誠難辯。若其大都,則如皂白不可掩也。君子容貌敦大老成,小人容貌浮薄瑣屑。君子平易,小人蹺蹊。君子誠實,小人奸詐。君子多讓,小人多爭。君子少文,小人多態。君子之心正直光明,小人之心邪曲微曖。君子之言雅淡質直、惟以達意,小人之言鮮秾柔澤、務于可人。君子與人親而不昵,直諒而不養其過;小人與人狎而致情,諛悅而多濟其非。君子處事可以盟天質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