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一陰一陽之謂道”①,二陰二陽之謂駁②。陰多陽少、陽多陰少之謂偏。有陰無陽、有陽無陰之謂孤。一陰一陽,乾坤兩卦,不二不雜,純粹以精,此天地中和之氣,天地至善也。是道也,上帝降衷③,君子衷之,是故繼之即善,成之為性,更無偏駁,不假修為,是一陰一陽屬之君子之身矣,故曰“君子之道”。“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此之謂偏。“百姓日用而不知”,此之謂駁。至于孤氣所生,大乖常理。孤陰之善,慈悲如母,惡則險(xiǎn)毒如虺④。孤陽之善,疾惡如仇,惡則兇橫如虎。此篇夫子論性純以善者言之⑤,與“性相近”也稍稍不同⑥。
【譯文】一陰一陽叫做道,二陰二陽叫做駁。陰多陽少、陽多陰少叫做偏。有陰無陽、有陽無陰叫做孤。一陰一陽,《乾》、《坤》兩卦,不二不雜,純粹以精,這是天地間的中和之氣,是天地間至善的。這個(gè)道,是上帝降下來的善性,君子接受了其善性,所以繼承下來的就是善,成就它的就是性,沒有偏駁,不依靠修養(yǎng)。因此說一陰一陽之道歸于君子,所以稱為君子之道。仁者見了叫做仁,智者見了叫做智,這叫偏。百姓日常使用它,而不知它是什么,這叫駁。至于孤氣生出來的東西,和常理極為違背。孤陰之善,慈悲時(shí)像母親,惡毒起來則如毒蛇。孤陽之善,疾惡如仇,兇惡起來則如老虎。“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問題,孔子在此篇中專以善論性,與“性相近”的看法稍有不同。
注釋
【注釋】①一陰一陽之謂道:語出《周易·系辭上》。 ②駁:混雜、不純 ③上帝降衷:《尚書·湯誥》:“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孔氏傳:“皇天上帝,天也。衷,善也。” ④虺(huǐ):毒蛇。 ⑤此篇夫子論性純以善者言之:夫子,指孔子。此篇,指《周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章。其文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⑥性相近:《論語·陽貨》:“子曰:性相近也,習(xí)相遠(yuǎn)也。”
上一篇:天地間之禍人者,莫如多;令人易多者,莫如美。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聲令人多聽,美物令人多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寢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戀,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皆禍媒也。不美則不令人多,不多則不令人敗。予有一室,題之曰“遠(yuǎn)美軒”,而扁其中曰“冷淡”。非不愛美,懼禍之及也。夫魚見餌不見鉤,虎見羊不見阱,猩猩見酒不見人,非不見也,迷于所美而不暇顧也。
下一篇:祿位名壽、康寧順適、子孫賢達(dá),此天福人之大權(quán)也,然嘗輕以與人。所最靳而不輕以與人者,惟名。福善禍淫之言,至名而始信,大圣得大名,其次得名,視德無分毫爽者。惡亦然。祿位壽康在一身,名在天下;祿位壽康在一時(shí),名在萬世。其惡者備有百福,惡名愈著;善者備嘗艱苦,善譽(yù)日彰。桀、紂、幽、厲之名,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此固天道報(bào)應(yīng)之微權(quán)也。天之以百福予人者,恃有此耳。彼天下萬世之所以仰慕欽承疾惡笑罵,其禍福固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