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小不忍,則亂大謀。
【注釋】
選自《論語·衛靈公》第二十七章。
忍:忍耐,容忍。不忍,既指不能忍耐憤怒,也指不能忍耐小恩小利。
亂:擾亂、敗壞。
大謀:大事。謀,謀略。
【賞析】
孔子談如何加強自身修養問題時說:
“小不忍,則亂大謀。”
意思是:小事情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孔子認為,小事能否忍耐,不計較,是一個人的修養問題。小事情可以是小忿怒,也可以是小挫折。能夠為了大業而忍小忿者,不是出于權謀的考慮,而是對自身行為的一種理性約束。例如制定一個大的工作計劃,就不能因枝節小事而破壞之。
忍小事者,要求有大局觀念,有海量修養,能夠容忍各種難忍之忿,寬容各種難于預測的過失,以保證大計劃的順利實施。宋代文學家蘇軾在《留侯論》中,贊揚張良能夠“忍小忿而就大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張良是韓國人,具有匡時救世之才。其祖、父兩代為韓相。秦滅韓后,他欲為韓報仇,遂結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城東關)狙擊秦始皇。失敗后,逃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差點丟了性命。
下邳老人黃石公認為張良這樣的人才,不去效法湯初賢相伊尹、周初賢相姜太公考慮大的謀略,卻采取荊軻、聶政一類俠士行刺的小計,泄一時之小忿,以命相搏,以死相拼,深為其惋惜。老人欲挫其急躁莽撞之心,便在下邳橋上,擺出高傲無禮的姿態,讓他反復拾鞋穿鞋,挫折他的沖動,磨煉他的韌性,直到合格了,才授予《太公兵法》。
張良受下邳老人點撥,學會了動心忍性,韜略胸中,沉穩大氣,深思而行,終于在秦末農民起義的大浪淘沙中,大展頭角,輔佐劉邦推翻了秦王朝,并在楚漢相爭中,輔助劉邦打敗項羽,成就了一代曠世偉業。
上一篇: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