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注釋】
選自宋·蘇軾《后赤壁賦》。
斷岸:堤岸不相連屬。
水落:水位下降。
【賞析】
宋神宗元豐五年七月,蘇軾貶謫湖北黃州,月夜游赤壁寫了《赤壁賦》,同年十月,蘇軾再游赤壁,又寫了《后赤壁賦》。就文章內容而言,《赤壁賦》通過對月夜泛舟情景的描寫,表達了蘇軾雖遭貶謫,身處逆境,但仍然樂天達觀的復雜心情。《后赤壁賦》則以《赤壁賦》為背景,完整地敘述了游赤壁的經過,以及承接上文的思想情感的變化過程,也是一篇著名的抒情文章。其中對自然景色的描寫,尤為文評家所推賞。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意思說:江水流動有聲,堤岸不相連處有千尺長。山勢高峻,因而月亮顯得很小,水位下降了,江邊的石頭便裸露了出來。
這一句純用白描,不假辭藻,自然工致,詩情豐腴,給人一種清新、純凈的感覺。這境界之所以如此美妙,是因為詩人情融于景,汲取自然景物的靈感,而后以素樸的語言,節奏明快、富有韻味地表達出來。以情寫景,景中有情,風景與人格一致,所以在景物描寫中,處處折射出作者深入景物內里的體察,流溢出濃郁的詩情,達到了“胸無雜物,觸處流露,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主客觀契合的心理狀態(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中引方苞語),因而有一種類似于陶淵明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的美感。
蘇軾在古代詩人中,最傾慕晉代的陶淵明,自稱“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蘇轍《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蘇軾熱愛陶淵明的詩,所以在這篇賦中,其運筆行文便不知不覺地尋繹著陶淵明的風格特色,因而帶有“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蘇軾《評韓柳詩》)的風味,像極了陶淵明的詩意美。本文佳句迭出,如“人影在地,仰見明月”、“山鳴谷應,風起水涌”等等,都是這一類景物描寫的杰出例子。
“水落石出”已經演化為成語,比喻事實真相最終暴露了出來。
上一篇: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