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亡。
【注釋】
選自宋·蘇軾《日喻說》。
道:道理,法則,規律。
壯:壯年。
【賞析】
《日喻說》作于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十月十二日。蘇軾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二月,宋神宗采納王安石的建議,用經義、策論試進士,而罷去自唐以來詩賦取士的制度,助長了當時空談義理,不重實學的風氣。蘇軾認為,“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蘇軾既看到了過去以詩賦取士的偏頗,“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也看到了“以經術取士”的弊端,“士知求道而不務學”。于是寫了這篇文章,“以譏諷近日科場之士,但務求進,不務積學,故皆空言而無所得”。
《日喻說》抓住“學”字深入剖析,揭示求學必須不斷接觸實際,才能掌握知識學問的規律:
“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亡。”
意思是:天天跟水打交道,十五歲就能掌握水性。生來沒接觸過水的人,即便到了壯年,看見船也害怕。比喻只有親身參加實踐,才能學到知識才能。
蘇軾認為,“學”是“致道”的不二法門,這個“道”,可以是“道理”,也可以引申為“法則”、“規律”,實際上是指儒家之道。為了掌握世事規律,精于儒家之道,蘇軾特別強調刻苦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所謂的“學”,指的就是不斷地實踐、去掌握實際的經驗。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蘇軾以南方人和北方人學“沒”(潛水)作比:南方人天天跟水打交道,到15歲時水性就很好了。北方人生來沒接觸過水,長到壯年,看到船照樣害怕。學道也是這樣,不下苦功夫是不能“致道”的:“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蘇軾強調,南方人之所以能潛水,是因為他們日與水居,熟悉水的特性和規律。北方人不習水性,是因為他們很少接觸水,不了解水的特性和規律。所以,要想使自己在水中自由出沒,光聽人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親自下水實踐和體驗,否則沒有不失敗的。
這句話昭示人們:要想學有所得,必須親身實踐,日積月累,水到渠自成。如果沒有或不肯下苦功,只是道聽途說,拾人牙慧,或主觀臆測,必然出偏差,鬧笑話,甚至釀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上一篇:人不可以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