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注釋】
選自唐·韓愈《師說》。
生而知之:生來就知道。
孰:誰。
惑:疑難。
終:永遠(yuǎn)。
【賞析】
韓愈《師說》一文,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為立論依據(jù),從解除“道”與“業(yè)”兩方面的疑難出發(fā),推論人需要從師學(xué)習(xí)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意思說:人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怎能沒有疑難問題呢?有了疑難問題不向老師請教,他的疑惑就始終存在,得不到解決。
人不是與生俱來就有知識、有才能的。孔子《論語·述而》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所以,人在一生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疑惑不懂的東西。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又出自圣人之口,因此這個命題非常具有權(quán)威性,不容別人爭辯否認(rèn)。那么,有了疑惑怎么辦?如果有了疑惑,不向老師請教,求得了解,就始終不能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本句從“不從師”進(jìn)行辨析,得出其疑惑“終不解”的后果。從而推論出一個正面的結(jié)論:惑則必從師。這就解答了為什么要從師的道理,同時也批評了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fēng)氣。文理嚴(yán)密,富有說服力。
上一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