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夫學詩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
【注釋】
選自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
識:指對詩歌藝術的辨識能力,即詩歌欣賞者的藝術欣賞能力。
【賞析】
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辨》中,對詩歌創作與詩歌鑒賞,比較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他說:
“夫學詩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
意思說:要識別評價詩歌,首先必須提高詩歌藝術鑒賞力:一開始就要把路子擺正,立志向最優秀的前輩詩人學習;要以漢、魏、晉、盛唐的杰出詩人為師,而不能效仿開元、天寶以下詩人。
嚴羽提出的這個“識”,指對詩歌藝術的辨識能力,也即是指欣賞者的藝術欣賞能力。嚴羽認為,“識”的能力是學詩者(亦即欣賞者)首先必須具備的。要培養“識”的能力,必須閱讀大量優秀詩歌。藝術對象的水平愈高,它所創造出來的懂得藝術的大眾水平也愈高。如果作品藝術水平低下,就很難培養有高度藝術鑒賞能力的欣賞者。所以,必須了解哪些詩歌是最好的,哪些詩人是最優秀的,一開始就要把路子擺正,立志向最優秀的前輩詩人學習,即要向漢、魏、晉,特別是盛唐的杰出詩人學習,以李白、杜甫為中心,博取盛唐名家,對他們的詩加以理解、領會,“醞釀胸中”,以求徹底掌握,達到透徹之悟。這樣才是正途,才會有所成就。而切不可以低劣平庸的詩人為榜樣,否則誤入歧途,愈走愈遠,以致不可挽回。嚴羽還引用俗語:“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見過于師,僅堪傳授,見與師齊,減師半德也。”強調學習對象和立志高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應該肯定,嚴羽的這些見解是十分精到的。
嚴羽之后,多有以“識”論詩者。明代李東陽《滄州詩集序》謂:“必其識,足以知其奧,而才足以發之。”將“識”看作欣賞者能夠對對象作出正確審美判斷的主觀條件。清代葉燮《原詩》也論到“識”,認為“識”是人們認識和把握事物特征、規律,鑒別美丑善惡真假的主觀條件,詩人只有具備“識”的能力,才能逞膽使才,抓住生活中有普遍意義的東西加以概括提煉,創作出優秀作品來。
但是,嚴羽只重視盛唐以前,由此提出從盛唐以前的詩歌中去培養“識”的能力。后來,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提出,欣賞能力的培養,“學者當以博覽為工”,就比嚴羽的觀點更客觀、更全面一些。袁枚認為,學習研究優秀作家作品是必要的,但還不夠,還要善于鑒賞詩文作品,不僅要懂得韓愈的文章,會欣賞杜甫的詩,還要廣泛地涉獵各種風格的作家作品,具有廣博的知識,這樣才能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力。
上一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而古人未嘗不讀書、不窮理。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