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語出唐·王之渙《涼州詞》。詩曰:“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qiāng)笛:指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古人有臨別折楊柳相贈的風俗。柳、留諧音,贈柳以表示留念之意。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云:“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這里化用其意。羌,我國古代西北少數民族。怨楊柳:即怨離別之意,因為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就會引起離別的愁思。春風,一作“春光”。度:過。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唐時為涼州西境,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羌笛為什么要吹奏《折楊柳》那樣悲傷憂怨的曲調呢?要知道,溫暖的春風是吹不過玉門關的啊!楊慎《升庵詩話》卷二:“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這里喻指皇恩,含蓄地指出皇帝不關心遠邊戍卒,抒寫出塞上士兵的苦悶與怨情。后人說到楊柳或西北邊疆等,常引用這兩句詩。
例如
①“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那是我國詩人王之渙描寫古代邊疆的凄涼景象和傾訴個人思想感受的名句。如今,新疆各項建設事業蒸蒸日上,各族人民幸福安樂,到處歡歌笑語,今日的新疆正是“春風已度玉門關”。(摘自趙尋《春風已度玉門關——看電視音樂藝術片〈天山交響曲〉有感》)
②春風不度玉門關。如果真是如此,那倒是幸事——在西北,春風一起,漫天沙塵。一出門,臉上癢乎乎的,抹得下沙子來。眼睛澀得發疼。(摘自戈悟覺《今天,昨天,還有明天》)
③“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說起敦煌,腦海中不由地閃出這些詩句,也曾想象一幅幅精美的壁畫、慢舒廣袖的飛天、浩瀚無邊的大漠戈壁……(摘自李佳芯等《行攝敦煌——穿越滄桑 感受歷史》)
④“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將士的思鄉之情,塞外蒼涼的景象,我們在此將之忽略掉了,竟至于沒有感受。(摘自魏廣軍《西行漫記》)
⑤從敦煌去玉門關的路上,我腦子里一直盤桓著這些疑問,這段行程有90公里,當地的朋友勸我不必作此行,說是要讓我失望的。我說,哪怕是只看到一些土墩,也心甘情愿。這樣的情結,緣于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摘自兵哥《千年風沙》)
上一篇:僧志南《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詩句解讀
下一篇:孟浩然《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