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商賈末業,君子所恥;耆耄貪得,先圣所戒。
【譯注】
恥:看不起,認為是可恥的事情。耆耄(qímào):泛稱高齡之人。貪得:貪求財物或權益。先圣:一般指倉頡與孔子,前者為傳說中漢文字的創造者,后者則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宗師。戒:戒除。
經商貿易本是末業,是君子所看不起的事情;老來愛財,貪得無厭,是儒家圣人諄諄教導要求戒除的不良習性。
明代歙縣吳存節經商致富后棄賈還鄉,“歸老于家,開圃數十畝”,治田宅。以上是吳存節的經商感言。
輯自《豐南志》第5冊《存節公狀》。
【感悟】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貪得無厭只會害了自己,占小便宜吃大虧。因此,在生活當中,我們應當坦然大度地面對得失問題,不能過于在意個人的得失。但是,通常我們比較容易把得到看做是應該的、正常的,把失去看做是不應該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們暗暗下決心要重新獲得,以補償所失。在我們心中的藍圖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獲得勾畫出來的,而失去則是必須涂抹掉的筆誤。總之,不管失去是一種多么頻繁的現象,反正我們對它就是不習慣。其實道理本來也很簡單:失去當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現象,整個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地得而復失的過程。
【故事鏈接】
托尼是一個公司的小職員,老板讓他和同事到一家欠賬的公司去要錢。臨去時老板說:只要誰要回了該公司欠的20萬,剩下的10萬利息能要回多少都屬于要回之人的。貪心的同事們一個個自告奮勇,高興地去了,結果和對方談得不和又都紛紛空手而回。而托尼向對方公司只要了21萬,雖然他舍棄了9萬元的利息,但是自己也得到了1萬元,公司的欠款也要回來了。
【延伸閱讀】
《國史補》中記載,澠池道中有一輛馬車載著瓦甕,堵塞在狹窄的路上。當時天氣寒冷,路上結了厚厚的冰,山路又陡又滑,載著瓦甕的馬車進退兩難。天色將晚,公家的和私人的旅客成群結隊走來,數千輛馬車擁擠在后面卻毫無辦法。這時有一個叫劉頗的旅客催馬趕來,問道:“車上的甕能值多少錢?”回答說:“七八千。”劉頗立即打開包裹取出銀子,將甕全部推到山崖下。不大一會兒,車載輕了,可以順利前行,后面的車隊也喊叫著前進了。從經營上來說,劉頗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付錢推甕下山是吃虧了,但他贏得的時間價值卻是難以衡量的。這種以小損換大益的行為,既是經營者的目的,又是一種經營手段。
上一篇:《職雖為利,非義不可取也》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今之吝惜而不肯用財者,與夫奢侈而濫于用財者,皆自竭其流也》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