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主題篇·自然和諧論
〔原道訓〕圣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①,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知守其門。故窮無窮,極無極;照物而不眩,響應而不乏。此之謂天解②。
〔天文訓〕道曰規始于一③,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④。
〔時則訓〕春行夏令,泄⑤;行秋令,水;行冬令,肅。夏行春令,風;行秋令,蕪;行冬令,格⑥。秋行夏令,華;行春令,榮;行冬令,耗⑦。冬行春令,泄;行夏令,旱;行秋令,霧。
〔覽冥訓〕至陰飂飂,至陽赫赫⑧,兩者交接成和而萬物生焉。眾雄而無雌,又何化之所能造乎⑨?
以智為治者,難以持國,唯通于太和而持自然之應者,為能有之。
〔本經訓〕至人之治也,心與神處,形與性調;靜而體德⑩,動而理通;隨自然之性而緣不得已之化⑪;洞然無為而天下自和⑫,憺然無欲而民自樸;無禨祥而民不夭⑬,不忿爭而養足;兼包海內,澤及后世,不知為之者誰何。
古者圣人在上,政教平,仁愛洽;上下同心,君臣輯睦;衣食有余,家給人足;父慈子孝,兄良弟順;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天下和洽,人得其愿。夫人相樂,無所發貺⑭,故圣人為之作樂以和節之。
〔齊俗訓〕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所照誋⑮,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其宜,為其能。
人之性無邪,久湛于俗則易⑯,易而忘本,合于若性。故日月欲明,浮云蓋之;河水欲清,沙石濊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唯圣人能遺物而反己。
治世之體易守也⑰,其事易為也,其禮易行也,其責易償也⑱。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農工商,鄉別州異。是故農與農言力,士與士言行,工與工言巧,商與商言數。是以士無遺行,農無廢功,工無苦事⑲,商無折貨,各安其性,不得相干⑳。
〔氾論訓〕天地之氣,莫大于和㉑。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與成,必得和之精。故圣人之道,寬而栗,嚴而溫,柔而直,猛而仁。太剛則折,太柔則卷,圣人正在剛柔之間,乃得道之本。
夫蟄蟲鵲巢,皆向天一者㉒,至和在焉爾!帝者誠能包稟道㉓,合至和,則禽獸草木莫不被其澤矣,而況兆民乎!
〔泰族訓〕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為也,不可以筋力致也。天地所包,陰陽所嘔㉔,雨露所濡,化生萬物㉕;瑤碧玉珠,翡翠玳瑁㉖,文彩明朗,潤澤若濡,摩而不玩㉗,久而不渝,奚仲不能旅㉘,魯般不能造㉙: 此之謂大巧。
天地四時,非生萬物也,神明接,陰陽和,而萬物生之;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滌蕩之㉚。故因則大㉛,化則細矣㉜。禹鑿龍門,辟伊闕,決江浚河㉝,東注之海,因水之流也。后稷墾草發菑㉞,糞土樹谷,使五種各得其宜,因地之勢也。湯武革車三百乘㉟,甲卒三千人,討暴亂,制夏商㊱,因民之欲也。故能因則無敵于天下矣。夫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
〔注釋〕 ① 偃: 停息。 ② 解: 知曉。 ③ 曰規: 《宋書·律志》作“道始于一”,故王念孫認為“曰規”為衍文。 ④ 見《老子·四十二章》。 ⑤ 泄: 指氣發泄失散。 ⑥ 格: 王引之認為“格”讀為“落”,“格”字從木各聲,古讀如“各”。“格”與“落”聲相近,字相通。 ⑦ 耗: 零落。 ⑧ 飂飂: 寒氣逼人的樣子。赫赫: 炎熱逼人的樣子。 ⑨ 化: 化育。造: 生成。 ⑩ 體: 依照的意思。 ⑪ 緣: 循。 ⑫ 洞然: 渾然。 ⑬ 禨祥: 求神祈福的活動。 ⑭ 貺: 賜予。發貺: 抒發表達。 ⑮ 照誋: 照耀。 ⑯ 湛: 浸泡。 ⑰ 體: 王念孫認為“體”當為“職”。《群書治要》也引“體”作“職”。 ⑱ 責:“債”的古字。 ⑲ 遺行: 失檢的行為。苦: 粗劣。 ⑳ 折貨: 虧損的生意。干: 干犯、冒犯。 ㉑ 大: 珍貴。和: 中和之氣。 ㉒ 天一: 楊樹達認為“天一”疑當作“太一”。 ㉓ 稟: 受。 ㉔ 嘔: 化育、撫育。 ㉕ 化生萬物: 王念孫認為本作“雨露所濡,以生萬殊”。 ㉖ 王念孫認為“瑤碧玉珠”本在“翡翠玳瑁”之下。 ㉗ 玩: 通“刓”,缺損、磨損。 ㉘ 奚仲: 夏代的車正,車的發明者。旅: 俞樾疑“放”字之誤,模仿,仿效。金其源認為“旅”,施也,謂奚仲不能施工也。 ㉙ 魯般: 魯班,春秋時魯國的巧匠。 ㉚ 拊循: 依循、依從。 ㉛ 因: 順因,這里指遵循規律。 ㉜ 化: 王念孫認為“化”當作“作”。向宗魯認為“化”可讀“為”(偽)。“作”和“為”均指人為。 ㉝ 浚: 疏通河道。 ㉞ 墾草: 開墾地。菑: 初耕的田地,泛指荒地。 ㉟ 革車: 兵車。 ㊱ 制: 是指湯制夏桀、武王制紂王。
【鑒賞】“自然”與“和諧”是中國古代思想中一對非常獨特的理念。“自然”也即自己而然,指的是事物未受外在強力破壞,單純遵循內在于事物自身之中的天然的規律性而發生、發展的一種狀態;“和諧”則是指在“自然”的前提條件之下,事物之間本身就能天然地達至一種良好的秩序、動態的平衡。在古代先哲、尤其是道家學者那里,“自然和諧”的理念受到了極力地推崇。如道家創始人老子曾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自然”被認為是高于“人”、“地”、“天”、“道”的一個最高理念。所謂理念,也即一種有著明確指向和內涵的理想。陳鼓應和白奚先生曾對老子的這一理想作了以下非常中肯的解讀:“在老子看來,宇宙是一個和諧的、平衡的整體,這種和諧、平衡的狀態,是通過構成這個宇宙的萬事萬物自身不受外界強力干擾的存在與發展而達成和維持的。也就是說,萬事萬物在不受外界強力干擾的情況下,通常都能發揮出自己的最佳狀態,都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保持著良好的關系,整個宇宙就在萬物的最佳狀態和良好關系中達到了和諧與平衡,發揮出最大的功能。”(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
《淮南子》作為西漢時期的“新道家”,無疑繼承并發揚了老子的上述思想理念。如《泰族訓》就直截了當地指出:“天地所包,陰陽所嘔,雨露所濡,化生萬物;瑤碧玉珠,翡翠玳瑁,文彩明朗,潤澤若濡,摩而不玩,久而不渝,奚仲不能旅,魯般不能造: 此之謂大巧。”天地陰陽雨露化育滋潤著萬物,因此才有了萬物生機勃勃的存在;奚仲、魯班等能工巧匠再怎么有智巧,終究是無法與天地的“大巧”媲美的。天地化育萬物,不僅使萬物天然地即具有一種生生不息的內在品質,而且還使萬物之間并行不悖、和諧相處,從而出現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恰如《氾論訓》所言:“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與成,必得和之精。”
正是因為看到萬物天然地即具有一種良善的合理性與有序性在其中,所以《淮南子》強調人應當時時處處注意循順天地萬物之本性,由自然無為的處世態度而達至萬事萬物和諧共生的良善情勢。如《原道訓》說道:“圣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所謂自然無為,也就是不逞私智而妄為,一切要循順事物的本性而為。
然而,人區別于他物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人有自由意志,并且人的自由意志往往會導致人封閉在自己的意欲之中,以自己的私智私欲為出發點來行事,從而忘記了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各種特性,以致由于自己的恣意妄為而對事物的自然發展造成各種破壞。在《淮南子》看來,人如果不顧事物的自然發展而恣意妄為的話,其后果將是災難性的。如《時則訓》所說:“春行夏令,泄;行秋令,水;行冬令,肅。夏行春令,風;行秋令,蕪;行冬令,格。秋行夏令,華;行春令,榮;行冬令,耗。冬行春令,泄;行夏令,旱;行秋令,霧。”違背事物自然發展的本性,最終必然導致各種不和諧的災難性后果。
那么,如何才能控制好人的自由意志,避免人們因唯我獨尊而誘發的各種矛盾呢?《淮南子》給出的藥方是修養身心、調其性情。在《淮南子》看來,“人之性無邪,久湛于俗則易,易而忘本,合于若性。故日月欲明,浮云蓋之;河水欲清,沙石濊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唯圣人能遺物而反己。”人像其他事物一樣,本來出生之時也是無知無欲、天真無邪的,只是由于在社會這個大染缸被各種不好的庸俗之風所熏染,以至于使自然無邪的本性遭到了破壞,使人變得越來越唯我獨尊,陷溺于一己的私智私欲之中而無法自拔。因此,要想回復到天真無邪的本性,只有修養身心、調節性情,其目的即是要去除內心所沾染的各種邪氣,最終達到“靜而體德,動而理通,隨自然之性而緣不得已之化”的境界。
隨著人類知識的不斷積累與迅猛增長,人的欲望也隨之無限膨脹,今天,人類已經“進化”到了一個以“經濟—資本”——“利”——為中心的時代,人類自身的欲望與利益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天地萬物僅僅淪為服務于人類自身欲望的一種工具或客觀對象;于是,“自然”與“和諧”不再為人們所重視,或者僅僅在“人造自然”、“人造和諧”的意義上被理解。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對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形容依然是對現代社會最好的描述:“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之所以說現時代是最美好的時代、智慧的年頭,是因為現時代是人類智慧得到最充分張揚的時期,一切都在依著人類的智慧被安排;而之所以說現時代是最糟糕的時代、愚昧的年頭,亦是因為現時代是人類私智私欲得到最充分張揚的時期,天地萬物的自然和諧遭到人類空前的破壞,一切都在依著人類的私智私欲而被矯揉造作。
《老子》、《淮南子》的作者還處于人類智慧剛剛開啟的初期,但已經敏銳地覺察到了人類智慧可能對世界帶來的各種破壞性影響,因而以“自然和諧”作為自己思想體系中的一項重要主張,希望以此限制人類智慧的消極面,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當人類已經大踏步地“前進”,同時人類的破壞性力量也大規模地得以彰顯的時候,《淮南子》具有超時代價值的“自然和諧論”應該得到我們的重視,并以此來檢視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智慧”。否則,看似“全都在直奔天堂”的我們,最終將災難性地“全都直奔相反的方向”而無法自拔。
上一篇:《淮南子·寓言篇·秦穆公失馬》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寓言篇·舜耕歷山》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