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寓言篇·舜耕歷山
〔原道訓〕昔舜耕于歷山,期年而田者爭處墝埆①,以封壤肥饒相讓②。釣于河濱,期年而漁者爭處湍瀨③,以曲隈深潭相予④。當此之時,口不設言,手不指麾⑤,執玄德于心而化馳若神。使舜無其志,雖口辯而戶說之,不能化一人。是故不道之道,莽乎大哉!夫能理三苗⑥,朝羽民,徙裸國,納肅慎⑦,未發號施令而移風易俗者,其唯心行者乎!
〔注釋〕 ① 墝埆: 土地貧瘠。 ② 封壤: 本作封畔,指界域。 ③ 湍瀨: 水流淺急處。 ④ 曲隈: 水灣。 ⑤ 麾: 古代指揮用的旗子,意為指揮。 ⑥ 三苗: 古代部落名,本在江淮、荊州一帶,后作亂,被遷往西部。 ⑦ 肅慎: 古氏族名。
【鑒賞】舜耕于歷山的典故,在先秦兩漢的文獻中有著較為廣泛的記載。如《韓非子·難一》云:“歷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畝正;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薄豆茏印ぐ娣ń狻吩疲骸胺菜^能以所不利利人者,舜是也,舜耕歷山,陶河濱,漁雷澤,不取其利,以教百姓,百姓舉利之?!贝送?,如《墨子》、《尸子》、《呂氏春秋》等文獻對于舜耕的事跡也都有或詳或略的記載。并且,這則典故在華夏各地也有較為廣泛的傳頌,現在國內稱為歷山或舜耕山,并以舜耕之圣地相標榜的,已有近二十處之多。
結合各種文獻的記載,舜耕歷山的完整故事大致如下: 舜在歷山開荒種地,為人謙和禮讓,常常把自己開墾好的肥沃熟地讓給無力耕種的鰥寡孤獨者,把自己的糧食送給缺衣少穿的窮苦人。舜的所作所為深深地打動了周圍的人。以前,人們常常因為田界劃分的問題而相互爭斗,但在舜的感召下,人們不僅對于田界問題不再斤斤計較了,而且還都爭著要耕種貧瘠的土地而把肥沃的土地讓給他人。
舜耕歷山的典故在中國之所以能夠如此深入人心,最核心的一點在于,這則典故蘊涵著一種極其高尚的政治精神——“讓”。我們這里所說的“政治”一詞,是在其最為普遍的意義上來講的,它所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在公共事務中的關系。社會共同體是人生存的基本情境,人天生就必然存在著與自己親屬的倫理關系,以及與他人的政治關系。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政治學》)。特別是在資源有限的境況下,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發生各種利益沖突,此時,就需要有一種恰當的政治原則來解決這種糾紛,而舜“以所不利利人”的做法即是中國先哲所主張的一條基本原則,即主動放棄自己的利益,謙讓于別人,這樣人人相讓而不爭,社會便會呈現出一派自然和諧、生機勃發的景象。
中國先哲所提倡的“讓”的政治原則有其非常寶貴的價值,在與西方政治學的比較中,也許我們能夠更貼切地體會這一點。在近現代西方政治學中,每個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權利和欲望而互相爭斗也被設想為社會的自然狀態,在這種情境下,人們為了擺脫相互敵對、人人自危的困境,便相互約定,把他們的自然權利轉讓出去,交付給一個人或由一些人組成的會議,把大家的意志變成一個“公意”,這也就是所謂的契約政治或議會政治(張志偉《西方哲學史》)。顯然,西方政治學的倡議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如果人們僅僅是遵循“契約”而相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不是過于機械、過于缺乏人情味了呢?與此相反,“讓”的政治原則則要求人們有一種內在德性的提升,以每個人的道德和生命實踐來達至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其樂融融的美好秩序。
總而言之,舜耕歷山,謙和禮讓,不是靠著“口辯而戶說之”或者為人們訂立某種規范,而是憑依著自己的生命實踐,也即“不道(言)之道(行走在至善之道上)”,感化著周圍的每一個人,移風易俗,善莫大焉。在現時代,受西方政治觀念的影響,人們卻都習慣于在契約(法律)之下各謀其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冰涼,甚至于鄰居之間也互不相識。生活于這樣的情境之下,我們是否應該更為用心地體味舜耕歷山的典故,對于我們的先哲遺留給我們的高超的政治智慧善加玩味,并更好地加以繼承呢?
上一篇:《淮南子·主題篇·自然和諧論》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主題篇·藝術與審美》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