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名言篇·圣人之于善也,無小而不舉;其于過也,無微而不改
〔主術訓〕古者天子聽朝①,公卿正諫,博士誦詩②,瞽箴師誦③,庶人傳語④,史書其過,宰徹其膳⑤,猶以為未足也,故堯置敢諫之鼓⑥,舜立誹謗之木⑦,湯有司直之人⑧,武王立戒慎之鞀⑨,過若豪厘,而既已備之也。夫圣人之于善也,無小而不舉;其于過也,無微而不改。堯、舜、禹、湯、文、武,皆坦然天下而南面焉⑩。
〔注釋〕 ① 聽朝: 天子主持朝廷聽政。 ② 博士: 古代教授之官,掌古今史事侍問。博士始置于戰國,秦漢因襲。誦: 朗讀、朗誦。 ③ 瞽: 樂師。古代以瞽者(眼瞎者)作樂官,所以稱樂官(樂師)為“瞽”。箴: 規勸、告誡。師: 樂師、樂官。 ④ 庶人: 春秋時代的勞動者,后泛指一般平民。傳語: 有關官吏將庶人平民所議論的內容報告君王,稱為“傳語”。 ⑤ 宰: 掌管膳食的官員。徹: 通“撤”。 ⑥ 敢諫之鼓: 指設在宮門外的鼓,臣民可擊鼓進諫。 ⑦ 誹謗之木: 指設在宮門外的木柱,以供人們書寫對朝政的意見。 ⑧ 司直之人: 負責監察的官員。 ⑨ 鞀: 一種有柄的搖鼓。以搖鼓警戒君王言行謹慎。 ⑩ 皆坦然天下而南面焉: 王念孫認為應是“皆坦然南面而王天下焉”。禹: 王念孫認為“禹”字為衍文。“文”字也是后人所加。《呂氏春秋·自知》作“堯舜湯武”。
【鑒賞】此語出自《主術訓》。它的意思是說,圣主明君對于善事,無論有多小也必定去做;而對于過失,不論多小也要立即改正。《淮南子》作者在這里闡述了統治者自身素質與社會的長治久安、百姓的安定和諧之間的關系,這也是黃老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應有之義。
黃老道家學者雖然主張“無為而治”,提倡以“無為”的方式和手段來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百姓的安定和諧,但是,“無為而治”并不排斥統治者的作用和意義。他們和儒家學者一樣,都強調統治者的圓滿人格的重要性。在黃老學者看來,統治者自身的道德修養不僅僅是個人的私德,而是直接與國家利益和人民福祉休戚相關的。誠如《大學》所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在《主術訓》中,《淮南子》作者以堯、舜、禹、湯、文王、武王這些上古圣君為例,指出這些圣主明君之所以能夠心胸坦蕩地稱王于天下(“坦然天下而南面焉”),都與他們注重“修身”密切相關。這些圣主明君不僅認真地接受朝廷和社會的常規性監督,還進一步對自身有著更高、更多的要求,如堯專門設置供進諫者敲擊的鼓、舜專門樹立了供人們書寫意見的木柱、湯專門設立了監察官員、武王專門準備了警戒自己謹慎的搖鼓等。
但是,我們在看到黃老道家和儒家學者都強調統治者圓滿人格的重要性這一點上的相通之處的同時,也需要注意他們言說的理論語境的不同。黃老道家學者是在如何更好地實行“無為而治”這一語境下思考這一問題的。人總免不了種種私欲,但是作為百姓福祉所系的統治者則不能有過多的私欲,因為統治者過多的私欲會直接影響于國家和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從而無法使整個社會和百姓由“無為”而通達“無不為”。因此,統治者通過這種在“無為而治”原則指導下揚善改過的行為,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約束自己的私欲,清靜無事,更好地為百姓謀福祉,使百姓可以在相對自由、寬松的社會氛圍下安居樂業,從而實現社會和諧與安定;另一方面可以最大化地整合社會資源,“總海內之智,盡眾人之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群臣百官和百姓的積極性和作用,從而實現國治民安。
上一篇:《淮南子·名言篇·善游者溺,善騎者墮》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寓言篇·塞翁失馬》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