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寓言篇·塞翁失馬
〔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①,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③?”居數月④,其馬將胡駿馬而歸⑤。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⑥。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⑦。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⑧,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注釋〕 ① 術: 道術、術數。 ② 吊: 慰問、安慰。 ③ 遽: 助詞,通“詎”,就。何遽: 猶言怎么就,表示反問。不: 王念孫認為應作“不能”。 ④ 居: 經過。 ⑤ 將: 帶領。 ⑥ 髀: 大腿骨。 ⑦ 引弦: 拉開弓弦。引弦而戰: 指拿起弓箭去打仗。 ⑧ 十九: 十分之九,指大多數。
【鑒賞】塞翁失馬的故事大概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古代寓言之一,這不僅是由于它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更是由于它非常生動地折射了現實生活中人之命運的無常,也深刻地詮釋了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的哲理。
人之常情,總是要求福而避禍,為此,人們又常常工于權衡計算,希望對于未來的福禍能夠有一種確切的預料,以早做準備。然而,這利害、得失、禍福等,果真能被人計算得清清楚楚、權衡得絲毫不差?歷史和現實告訴人們,諸如這些,非計所能為。這就如徐梵澄說的:“古之士君子立身行道,循理盡分而已,禍福非所計者也。倚伏之數,蓋不可量。往往小人之禍,為君子之福。今日之福,成他日之禍。父祖之禍,貽為子孫之福。財富之福,轉為國家之禍。紛紛徼繞,何可勝言。”(《老子臆解》)但人多長期迷惑,不解此理,在功名利祿的驅動下不停地求福邀賞,盡管結果常常相反,但仍昏昏其中。
然昏昏中卻也有昭昭者。《人間訓》中提到的“塞翁”就是一位能從失馬得馬中引出禍福相生的智者: 此翁之馬無故走失,鄰居均來勸慰,但塞翁說:“馬之走失,說不定還是好事呢!”果然數月后,走失的馬歸來,還引來一匹駿馬;而當鄰居來道賀之時,塞翁卻說:“這或許是件壞事。”果真,塞翁好騎的兒子從馬背上墮地而折髀,此時鄰居又來慰問,塞翁說出使人驚奇的話:“這件禍事說不定是件福事呢!”后來突然爆發戰爭,塞翁之子因腿跛而免于服兵役;當戰爭導致近塞之人十有九死之際,塞翁之子卻以腿跛得以保生。這正是“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用老子的話來總結,即是“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面對這種禍福難測的情狀,老子給人們的建議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五十八章》)意謂方正而不割人,有棱角而不傷人,正直而不放肆,光明而不刺耀。這就是說,當你有意做成一件有福、有利的事情時,也要同時考慮到這件事的負面效果(禍)并努力將其降至最低點,而不能一味求福、求利,以至于被福、利沖昏了頭腦。這猶如產生便民利民的汽車之時,是不是可以將汽車排放廢氣中的有害氣體降至到零?噪聲是不是可以降至最低限度?以此類推,現代社會中各種標以“造福于人類”的事情都有這個問題。于是后現代主義就接過老子的旗幟、繼續這一話題: 方而不割,廉而不劌……而其中的理論根據則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上一篇:《淮南子·名言篇·圣人之于善也,無小而不舉;其于過也,無微而不改》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名言篇·多欲虧義,多憂害智,多懼害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