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勝而不驕,敗而不怨。
出處
王者之兵,勝而不驕,敗而不怨。勝而不驕者,術明也;敗而不怨者,知所失也。
——《商君書·戰法》
譯文
王者的軍隊,打了勝仗不驕傲,打了敗仗不抱怨。打了勝仗不驕傲,是因為戰術高明;打了敗仗不抱怨,是因為知道打敗仗的原因。
名句解讀
打了勝仗不驕傲,是因為勝利來自戰術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驕傲;打了敗仗不抱怨,是因為知道自己失誤的地方,不能再怨人尤天。不驕、不怨,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狀態,繼續奮斗。
經典故事
有的人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失敗,敗而不餒。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其子夫差嗣位為王。此后,吳國建立了一支水軍,勾踐不顧范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先投降自保,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伍子胥建議夫差殺掉勾踐,夫差不聽,只是拘押了勾踐等人。三年后,飽受侮辱的勾踐,終被放回越國。回國后,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晚睡覺不用被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不時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辛勤耕種,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加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越國強大起來。
一次夫差帶領全國大部分兵力去參加盟會,要求勾踐也帶兵助威,勾踐見時機已到,便領三千精兵假裝赴會,拿下吳國主城,殺了吳國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后悔當初未聽伍子胥之言,飲恨而亡。
生活中,有些人在勝利面前產生了驕傲自滿的心理,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導致停滯不前,甚至失敗。
明朝末年,李自成帶領農民起義,經過17年的艱苦奮戰,攻進京城,推翻了殘暴統治,建立了農民政權。這時,作為將領的他,產生了自滿情緒,忙于封官行賞,追求享樂,忘記了本分。后來清軍趁機入關,戰局突變,李自成措手不及,倉促應戰,一敗再敗,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就這樣失敗了。
上一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