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出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譯文
孔子說:“智慧之人不會對事情感到迷惑,仁愛之人不會憂愁和擔心,而勇敢之人沒有什么恐懼。”
名句解讀
孔子告訴我們,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重要的有三點:“智”“仁”“勇”,這三者缺一不可。它是成功者必備的三個方面,也是人生應該追求的三個境界。智者因為通過學習有了認知事物的知識和技能,有了超越于知識和聰明的智慧,更有了明辨事物真知的悟性,所以對各種問題都能了然于心,不會感到迷惑。仁者因為他們胸懷天下、志向高遠、道德高尚,所以他忘了個人的得失,他們因為超越了物質的羈絆,所以能夠不汲汲于富貴。“仁者”的憂是憂患而不是憂愁,他們樂天知命,自強不息,進取不止。勇者因為有了“知”和“仁”,就有了自信心和感召力,心胸坦蕩,本領高強,有堅定的人生信念。
經典故事
《史記·留侯世家》里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漫步,適遇一年邁老人。老人故意把鞋踢下橋底,對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拾鞋!”張良莫名其妙,本想揍他,但看見老人一大把年紀,于是強忍怒火,下橋把鞋撿上來。誰知老人卻不罷休,又令張良給他穿上,張良一忍再忍,膝跪于前,小心幫老人穿好鞋。老人大笑說:“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與我會此。”頭兩次會面,張良皆因遲到而被斥還,第三次張良夜半赴約,先老人一步,老人從懷里掏出一本書授予張良,并對他說:“讀此書則為王者師。后十年天下會大亂。十三年后你會見我于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就走了。張良等到次日天明一看,方知是一本《太公兵法》。張良日夜苦讀,終于成為一個“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的大謀略家。
鴻門宴后,項羽率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虜婦女寶貨東去”。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城定在老家彭城。項羽將天下分給十八個諸侯,其中劉邦被封為漢王,居漢中,領巴蜀之地,而把關中和陜北分別封給了原來秦朝的三員降將。張良知道項羽想限制劉邦,就勸劉邦將計就計:先燒掉從漢中通往關中的棧道,表明自己并無北上的心思,然后趁項羽不加提防的時候,從漢中暗度陳倉小道,占領三秦之地。劉邦按張良這條“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妙計,收取了三秦之地,隨后東征。經過三年多時間的楚漢戰爭,終于打敗項羽,建立了漢家天下。
張良功成名就之后,適時地向皇帝提出辭退的請求,他說:“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他從此脫離了政界,學辟谷之術,道引輕身,走上了養生延年之道。
蘇軾在《留侯論》里說:“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上一篇:《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知而好問,然后成才》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