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知而好問,然后成才。
出處
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為公也;行不免于污漫,而冀人之以己為脩也,其愚陋溝瞀,而冀人之以為知也,是眾人也。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脩;知而好問,然后能才。公脩而才,可謂小儒矣。志安公,行安脩,知通統類,如是,則可謂大儒矣。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諸侯大夫士也。眾人者,工農商賈也。禮者,人主之所以為群臣寸尺尋丈檢式也,人倫盡矣。
——戰國·荀況《荀子·儒效》
譯文
思想沒有脫離偏邪自私,卻希望別人認為自己大公無私;行為沒有脫離污穢骯臟,卻希望別人認為自己善良高尚;愚昧淺薄,卻希望別人認為自己聰明有智慧。這樣的人是普通的民眾。思想上克制了私心,然后才能出于公心;行為上抑制了惡念,然后才能善良高尚;聰明而又喜歡向別人請教,然后才能有才能;去私為公,行為美好又有才干。如此,就可以成為小儒。思想上習慣于公正無私,行為上習慣于善良美好,智慧能夠精通綱紀法度,像這樣就可以稱為大儒了。大儒,能當天子的三公;小儒,可以當諸侯的大夫或者士;民眾,只能當工匠、農夫、商人。禮制,是君主用來鑒定群臣等級的標準,人的類別用它來鑒定就能包羅無遺了。
名句解讀
“知”:同“智”,聰明?!昂谩保合埠?。聰明而又喜歡請教,然后才能夠成才。荀子的話道出了資質聰明與虛心求教對成才的重要性。人成才是需要以聰明為條件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條件。資質聰穎卻不認真學習,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人才。只有既聰慧又不自恃、好學善問的人,才能成為棟梁之材。這其中的深刻道理,至今仍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在學習過程中,現在有的學生往往由于顧及面子不愿開口,有了問題時即使不懂也不問,不問則不懂,學習就越來越吃力,家長們也感到非常煩惱。如果我們從小總愿意對身邊的事情多問幾個為什么,思維必然活躍。學會提問是積極主動學習的表現,由疑而問,由問而思,從而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經典故事
學問學問,要想獲得知識,必須善問,不斷向別人請教。
圣人孔子博學多才,卻一直虛心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看到一切都覺得新奇,于是就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看見了就問:“孔子學問出眾,為什么還要問這問那?”孔子聽了后說道:“不知道的事情就要問,這有什么不好?”正是因為孔子的虛心求教,才成就了他的一番事業,讓他成為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教育家??鬃恿鱾飨聛淼拿洹懊舳脤W,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都啟示大家要敢問多問,要善于向別人請教。
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說過:“讀書好問,一問不得,不妨再問三問。問一人不得,不妨問數人,要使疑竇釋然,精理迸露?!庇龅絾栴},我們要先自問,思考不出來,就要反復向別人請教,直到把問題弄清楚為止。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蔽覀冊趯W習、生活方面遇到問題,也要善問、敢問,不因問題淺薄而怕問,不因問題無關緊要而忽略,不因怕別人嘲笑而恥問。對于學生來說,虛心求教,才能在此過程中受到啟發,獲得新知,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上一篇:《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