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出處
爾無忿疾于頑。無求備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尚書·君陳》
譯文
對于冥頑不化的人,你不要忿然忌恨,因為對一個人不能求全責備,要求他盡善盡美。要懂得忍耐,就會有補益。寬容,德行才算偉大。
名句解讀
有忍耐精神,所做之事才能成功;有忍讓寬容的胸懷,德行才能廣大。
經(jīng)典故事
忍讓是一種美德,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一些磕磕碰碰,與人友好相處,就必須具有忍讓的精神,“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以博大的胸懷去容納他人,這是一種高尚的品德。
清朝時,在安徽桐城有一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權(quán)勢顯赫,這就是張家張英、張廷玉父子。
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做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塊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后來鄰居吳家建房,要占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門。縣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的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后,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里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被傳為美談。
這就是中國古代有名的“六尺巷”的故事。真是“宰相肚里能行船”,張英舍棄了自己面子上的威嚴,以寬容禮讓的胸襟,大度能容的氣概,止爭斗于未起,化干戈為玉帛。如果不是有超出常人的氣量和胸懷,他怎會做如此忍讓?
上一篇:《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