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出處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無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辯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于天下者,未嘗有也。
——《墨子·修身》
譯文
意志不堅強的,智慧一定不高;說話不講信用的,行動一定不果敢;擁有財富而不肯分給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堅定,閱歷事物不廣博,辨別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根本不牢的,枝節必危。光勇敢而不注重品行修養的,后必懶惰。源頭濁的流不清,行為無信的人名聲必受損害。聲譽不會無故產生和自己增長,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譽不可虛假,必須反求諸己。說得漂亮而行動遲緩,雖然能說會道,但沒人聽信。出力多而自夸功勞,雖勞苦而不可取。聰明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說,努力做事而不夸說自己的功勞,因此名譽揚于天下。說話不圖繁多而講究富有智慧,不圖文采而講究明白。所以既無智慧又不能審察,加上自身又懶惰,則必背離正道而行。善不從本心生出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審辨就不能樹立,名望不會由茍簡而成,聲譽不會因詐偽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圖利為重,忽視立名,(這樣)而可以成為天下賢士的,還不曾有過。
名句解讀
此語出自《墨子》,其意思是:意志不堅強的人,智慧也不通達;言語不誠實的人,做事也不會有成果。就是說要想取得成績就要有堅強的意志,這樣才能擁有聰慧的頭腦;如果一個人說話不誠信,做事就不會有好結果。
經典故事
東漢時,有一個讀書人,名叫耿弇。耿弇從小就認真學習兵書,演練武藝,立志將來為國家效力。由于耿弇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屢建戰功,很快就升為大將軍。
一天,耿弇向皇帝要求帶兵北上,平定割據勢力。皇帝聽了很高興,但覺得這很困難,不易成功。耿弇說:“大王,只要我們立定志向,堅持不懈,就一定可以成功的!”皇帝答應了。耿弇率兵北上,運用聲東擊西的戰術,連戰連勝,很快就平定了一大部分割據勢力。接著,耿弇又率領大軍向軍閥張步盤踞的地盤推進。雙方在臨淄擺開了陣勢,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殺得天昏地暗。這時,一支箭突然直飛過來射中耿弇大腿,他拔出佩劍,砍斷箭桿,繼續作戰,把張步打得大敗而逃,他才想起腿上還有一枚箭頭。
皇帝稱贊耿弇說:“將軍以前提出的計劃,我還擔心難以實現,但你終于做到了。這正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郁離子》中記載了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一百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卻翻臉不認賬了。他只給了漁夫十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漁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于困境,便沒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上一篇:《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