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思辨的名言名句,思辨的名人名言,思辨名言警句大全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
〔德〕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既然人確實有理性,所以他就是他自己的目的,這就是說,他之所以存在,不是因為某種別的東西應當存在,反之,他之所以完全存在,是因為他應當存在; 他的單純存在是他的存在的最終目的,或者在同樣的意義上說,人們絕不能毫無矛盾地探求他的存在的任何目的。他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他存在。
〔德〕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第1講
思辨的方法從來就不從事于研究可以感觸的對象,當然,如果承認一切使世界充滿妄想的非科學的自然觀中的方法也是哲學的,那又另別論。誠然,在科學的思辨初期,曾經研究過太陽和地球的運行。但自從歸納的天文學在這方面有了較大的成果以后,思辨就完全只限于探討更抽象的問題了。不論是在這個領域中,還是在一般的領域中,思辨的特征就在于由觀念或概念產生其結果。
〔德〕狄慈根《人腦活動的本質》第1章
思維、領悟和學習需要外在客體和感覺印象,只要科學沒有達到這一真理,它就是一種毫無根據的思辨。大腦能動性和感覺相結合把自然科學與所有古代的思辨科學區分開來。古代的科學絕大部分是思辨,就是說,它們相信,沒有外在客體的經驗的幫助,單靠精神的能動性就能夠推進真理。但這樣一來得到的結果是取消了科學。
〔德〕狄慈根《社會民主主義宗教》 (2)
就連一向稱作思辨哲學那種研究,也沒有擺脫宗教的習氣,也是由于無知,誤解了人類精神和絕對真理的相對關系而產生的。
〔德〕狄慈根《一個社會主義者認識論領域中的漫游》第2章
普遍的正義或正義自身乃是想象中的正義,是思辨的愿望。
〔德〕狄慈根《一個社會主義者在認識論領域中的漫游》第2章
在這里,我們又遇到在上面已經遇到過的矛盾: 一方面,人的思維的性質必然看作是絕對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維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維著的個人中實現的。這個矛盾只有在無限的前進過程中,在至少對我們來說實際上是無止境的人類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決。從這個意義來說,人的思維是至上的,同樣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同樣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的終極目的來說,是至上的和無限的; 按它的個別實現現實來說,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德〕恩格斯 《反杜林論》第1編
是從行動的需要才產生出對于現實世界的意識,而不是相反地從對于世界的意識才產生出行動的需要。行動的需要是在先的,對于世界的意識則不是在先的,而是派生的。并不是因為我們要認識,我們才行動,而是因為我們注定要行動,我們才認識; 實踐理性是一切理性的根基。行動規律對于理性生物是直接確實的。理性生物的世界之所以確實,僅僅是由于行動規律是確實的。除非整個世界連同我們自己都陷入絕對虛無境地,我們便無法否認這些規律。
〔德〕費希特 《人的使命》第3卷
關于對象的意識仿佛是以兩種方式附加到我的自我意識上去的,一種是直觀,一種是以因果律為依據的思維。不管看來多么奇怪,對象具有兩重性: 它既是我的意識的直接對象,又是推論出來的東西。
〔德〕費希特《人的使命》 第2卷
客觀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還沒有意識的詩篇; 哲學的工具總論和整個大廈的拱頂石乃是藝術哲學。
〔德〕謝林《先驗唯心論體系》導論
在知識活動本身,即當我進行認識時,客觀的東西和主觀的東西是統一在一起的,以致我們不能說二者當中何者居先。這里既不存在第一位的東西,也不存在什么第二位的東西,兩者同時存在,而且是一個東西。
〔德〕謝林《先驗唯心論體系》導論
理論本身對于它自己是沒有用處的,但它卻使我們相信各種現象之間的關聯性。
〔德〕歌德 《歌德談話錄》
總的說來,哲學思辨對德國人是有害的,這使他們的風格流于晦澀,不易了解,艱深惹人厭倦。他們愈醉心于某一哲學派別,也就愈寫得壞。但是從事實際生活、只顧實踐活動的德國人卻寫得最好。席勒每逢拋開哲學思辨時,他的風格是雄壯有力的。
〔德〕歌德 《歌德談話錄》
誠實的朋友,灰色是一切的理論,只有人生的金樹常青。
〔德〕歌德 《浮士德》
不依據經驗材料而只從一般的先天原則和純粹思辨的觀點去探究現實的唯心主義哲學。思辨哲學認為思辨、“純智力”是認識的主要泉源。思辨哲學家以為,他在頭腦中任意創造出一些原則之后,就能把這些原則硬套到客觀現實上去,使客觀現實的發展服從這些思辨原則。在近代,思辨哲學的代表是笛卡爾、萊布尼茨、黑格爾等人。恩格斯在批判思辨的思維方法時指出: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和思辨哲學的出發點是完全相反的。“……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研究的最終結果; 這些原則不是被用于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而是從自然界和人類歷史中抽象出來的;不是自然界,不是人類去適應這些原則,恰恰相反,只有與自然界和歷史相符合的那些原則,才是正確的。”(恩格斯反 “杜林論”俄文版第34頁)
〔俄〕羅林塔爾《簡明哲學辭典》
至于思辨的機能,則是靈魂由于與在它以上的方面相聯系而具有的一種機能,為的是使它被動,使它從這個方面的所取得和接受。
〔阿拉伯〕伊本·西那 (阿維森納)《冶療論》第6卷
現代的有意識的思辨是從區別假象和真理這一經驗出發的。為了不為假象所欺騙,為了要憑藉思維來發現真理,它否認一切可感覺的現象。結果,后來的哲學家總是發現他們的前輩運用上述方法所獲得的真理并非如前輩們所自負的那樣,他們的積極成果僅限于促進了關于認識能力,思維過程的科學。
〔德〕狄慈根《人腦活動的本質》第1章
思辨的欺妄過程的科學的反欺妄過程,一直繼續到最近; 終于隨著路德維希·費爾巴哈所說“我的哲學不是哲學”這句話開始了整個問題的解決,思辨的終結。
〔德〕狄慈根《人腦活動的本質》第1章
有一條道路從眼睛通向心靈,它并不經過理智。
〔英〕G·K·切斯特頓 《被告》
一切文化和一切交流都取決于期望和觀察之間的相互作用,取決于構成我們日常生活的實現、失望、正確推測的潮流和逆流之間的相互作用。
〔英〕E·H·岡布里奇 《藝術與幻覺》
對哲學一竅不通的人是傻瓜,但除了哲學外一無所知的人則比他更傻。
〔英〕塞繆爾·巴特勒 《平凡的觀察》
與其說哲學的本分是阻止災禍的降臨,不如說是當災禍已經發生時宣稱它們是福祉。
〔英〕歐內斯特·布拉默 《凱·隆鋪開他的草席》
在哲學上,有許多錯誤即使犯了也并非恥辱: 犯下某種第一流的杰出錯誤并非易事,它需要你有哲學天才。
〔英〕J·L·奧斯汀《哲學論文集· “如果”與“能夠”》
當急流把一個人拋向一塊巨石時,你一定設想他會尖叫。如果說這種尖叫有時是一種理論,你不必為此感到驚奇。
〔英〕羅伯特·路易斯· 史蒂文生 《為少男少女們而作》
我們的深思熟慮可能會枉費心機,知識的獲得一半靠快取而非慢拾。
〔英〕蒲柏《致科巴姆勛爵書》
一個人的思想不會停滯。當他清醒時,他的頭腦不停地工作,就像不斷跳動的脈搏,他無法止住任何一種思想。因此,如果我們的思想沒有任何原則指導,它們就會按照自己的原則行動。它們會獲得一種腐蝕性的平等,最終它們會變得令人厭煩和痛苦。
〔英〕威廉·佩利《滿足的理由》
思想在達到自我了解之前必先經過內訌。
〔英〕奧爾德斯·赫胥黎 《隨心所欲》
想象力是觀察無形事物的藝術。
〔英〕斯威夫特《雜感》
無理性不一定不理智。
〔英〕劉易斯·納米爾 《個性與權力》
現在已被證實的一切,都曾經僅僅是想象。
〔英〕布萊克《天堂與地獄的婚姻》
在我們的社會中,最單純的人也有自己的思想。我們一生中遇見過的每一個人,無論他多么無知,都在摸索著用一些警句來表達他對人生的感覺和他在生活中的位置。
〔美〕萊昂內爾·特里林 《自由想象》
思想常新,盡管你已將它表達過一百次。
〔美〕老奧利弗·溫德 爾·霍姆斯 《早餐桌上的霸主》
不存在任何新的真理,存在的只是被人看見卻未曾留意的真理。
〔美〕瑪麗·麥卡錫《恰恰相反》
思想有時需要具有某種粗糙,正如繪畫有時需要用粗紋紙一樣。具有這種品質的思想,最有可能與實際經驗的本質相適應。
〔美〕哈羅德·羅森堡 《發現今天》
要成功地從事科學事業,想象力是僅次于激情的最必需的品質,這樣說并不過分。
〔美〕C·S·皮爾斯《論文集》
杜撰的新奇事物,決不會像努力啟迪某種新真理的重復那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法〕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在萌芽的小樹林中》
僅僅 “想”是不夠的,你必須“考慮”某些事。
〔法〕朱爾·勒納爾《日記》
講述新鮮事遠比舊事重提容易。
〔法〕沃維納格 《格言集》
有些思想自己會發光,而另一些思想的光澤則應歸功于它們所處的地位,它們一旦被移到別處,就會黯然失色。
〔法〕儒貝爾《格言集》
若要完全理解一種莊嚴而美妙的思想,或許需要和構想它一樣長的時間。
〔法〕儒貝爾 《格言集》
把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放在一塊寬于實際需要的木板上,如果下面就是懸崖,盡管他的理智可能使他相信他是安全的,但他的想象最終卻會占上風。
〔法〕帕斯卡《思想錄》
當我們看到最珍視的思想被遲到的成功弄得庸俗和貶值時,我們必須堅決抵制非理智的誘惑。失敗的事業為怯懦所背叛,勝利的事業則為挑剔所背叛。
〔法〕亨利·德·蒙泰朗 《筆記》
在想象力無目的的流浪和漫游中,我們對能在目標明確的哲學井然有序的居所中發揮作用的獵物窮追不舍。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
〔德〕利希滕伯格《格言集》
純粹的理論除了爭辯之外毫無價值。
〔德〕利希滕伯格《格言集》
在無意識精神生活的領域中,不存在枯竭這一類概念。
〔德〕C·G·卡魯斯《普賽克》
為了能在知識王國內實現一切目標,人們不得不作出超出現實能力的允諾。
〔德〕尼采 《快樂的科學》
在哲學家心中不存在任何非個人的情感。而且,他的道德會首先堅決果斷地聲明自己的身分——即,從社會各階層的秩序出發,他天性中最深層的動力支撐著彼此間的關系。
〔德〕尼采 《善惡的彼岸》
一個人總在說同一件事,說明了他實際上的驚恐不安。
〔保加利亞〕伊萊亞斯· 卡內蒂《人類的心境》
陌生阻止你認識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礙你理解熟悉的事物。
〔奧地利〕胡戈·馮·霍 夫曼斯塔爾《友人之書》
我們貧乏得可憐的能力與深奧廣闊的大千世界根本無法相比。真理和謙遜教給我們一種方言,更適用于目光短淺的人類。
〔英格蘭〕約瑟夫·格蘭 維爾 《論教條之無益》
創造性思想只能憑借蘊含于其中的非創造性成分才能被人理解。
〔波蘭〕斯坦尼斯拉夫· 安德斯基 《巫術般的社會科學》
好奇會克服恐懼,甚至比勇敢更有效。
〔愛爾蘭〕詹姆斯·斯蒂 芬斯 《金罐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春秋)老聃《道德經》第2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春秋)老聃《道德經》第78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春秋)老聃《道德經》第43章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慎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戰國)呂不韋門下之士 《呂氏春秋·察傳》
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故亡國之法,有可隨者;治國之俗,有可非者。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知者之所短,不若愚者之所修; 賢者之所不足,不若眾人之有馀。
(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
欲剛者,必以柔守之。俗強者,必以弱保之。積于柔則剛,積于弱則強。
(漢)劉安《淮南子·精神訓》
走不以手,縛手,走不能疾。飛不以尾,屈尾,飛不能遠。物之用者,必待不用者。故使之見者,乃不見者也;使鼓鳴者,乃不嗚者也。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于舌,而先之敝。是故柔弱者; 生之干也; 而堅強者,死之徒也;先唱者,窮之路也;后動者,達之原也。
(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
貴者必以賤為號,而高者必以下為基。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得柔而剛,用弱而強,轉化推移,得一之道,而以少正多。
(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
韓平子問于叔向曰: “剛與柔孰堅?”對曰:“臣年八十矣,齒再墜舌而尚存。老聃有言曰: ‘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亦剛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此觀之,柔弱者,生之徒也; 剛強者,死之徒也。夫生者毀而必復,死者破而愈亡。吾是以知柔之堅于剛也。”平子曰: “善哉。”
(漢) 劉向 《說苑》
“信言不美,”實在質也。“美言不信”,本在樸也。“善言不辯,辯言不善; 知者不博”,極在一也。“博者不知,圣人不積”,無私自有,唯善是與,任物而已。“既以為人,已愈有”;物所尊也。“既以與人,已愈多。”物所歸也。“天之道,利而不害。”動常生成之也。“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順天之利,不相傷也。
(三國)王弼《老子道德經注》
夫時之變,事之宜,其間不容息也。先之則太過,后之則不及。故時未至,圣賢不進而求;時既來,圣賢不退而讓。盡得之,則不啻乎事半而功倍也; 失之,則不啻乎事倍功半也。嗟乎!或者徒知漸合其道,而不知啟沃之時失于漸中矣。徒知漸行其化,而不知變理之時失于漸中矣。徒知枉尺而直尋,而不知易失于時,則難生于漸中,雖枉尋不能直尺矣。
(唐)白居易《為人上宰相書》
遯陰進陽退; 柔佞入而剛正出,君子遯去之時也。夫柔勝于剛,則小人制君子矣,辱可逃乎? 柔未勝剛,則君子辱可遠也,未見制于小人焉。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易義》
燎原之火,生于熒熒; 懷山之水,漏于涓涓。
(宋)司馬光《司馬溫公集·進五規狀》
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知死之亡者,可與言性矣。
(宋)張載《張子全書·正蒙·太和篇第一》
大而化之,能不免而不也; 不已而天,則不測而神矣。
(宋)張載《張子全書·宰化篇》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知有知,物交之客感爾。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
(宋)張載《張子全書·正蒙·太和篇第一》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繼其志。孝子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圣人知變化之道,則所行者,無非天地之事矣。通神明之德,則所存者,無非天地之心矣。此二者皆樂天踐行之事也。
(宋)張載《張子全書·西銘》
凡氣清是通,昏則壅,清極則神。故聚而有間,則風行,而聲聞具達,清之驗與; 不行而至,通之極與。
(宋) 張載《張子全書·正蒙·太和篇第一》
狗物喪心,人化物而滅天理者乎?存神過化,忘物累而順性命者乎?
(宋)張載《張子全書·神化篇》
慕鴻鵠者忘其奕,游博塞者忘其羊,彼于所當為者且有丘山之損,而又何崇閎之足望焉!何者?人之心力不兩用也,馳鶩于彼者闊略于此,自然之勢也; 不求諸身而失諸鵠,迨其無成則又從而尤之,曰天耶?人耶?運命也,孰為我任之戰?
(明) 徐光啟 《雜文詩贊·為之自我者當如是論》
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 除卻穿衣吃飯,我倫物矣。世間種種皆衣與飯類耳,故舉衣與飯而世間種種自然在其中,非衣飯之外更有所謂種種絕與百姓不相同者也。學者只宜于倫物上識真空,不當于倫物上辨倫物。故曰:“明于庶物,察于人倫。”于倫物上加明察,無自得之日矣。支離、易簡之辨,正在于此。明察得真空,則為由仁義行;不明察,則為行仁義,入于支離而不自覺矣,可不慎乎!
(明)李贄《焚書·答鄧石陽》
上一篇:關于思索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下一篇:關于戀愛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