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孝友恭儉,性端愨①,然諾必矜②。
【譯注】
①端愨(què):誠實。②矜(jīn):謹守,慎重。
孝悌、友愛、恭敬、節儉,性格誠實,一諾千金。
輯自汪道昆《太函集》卷17《壽草市程次公六十壽序》。
【感悟】
老子說:“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意思是:“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圣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就終于沒有困難了。”因而,不承諾便罷了,一承諾就一定要履行。
【故事鏈接】
徽州商人在商業活動中,講求商業道德,不為眼前小利所惑。與那些嗜利忘義、不顧及長遠利益的行為相較,即被認為具有儒者風范:“得魯善賈,必軌于正經。諸賈人闌出水鄉鹽,射重利,得魯獨不可,毋大文罔以規利權。及事覺,連系數十百人,人益以早見多得魯。得魯雖服賈,其操行出入諸儒。”(汪道昆:《太函集》卷48《明故處士程德魯墓志銘》)程得魯遵守商業道德,必軌于正經,不射重利,不參與唯利是圖、不顧后果的作奸犯科行為,被譽為“雖服賈,其操行出入諸儒”。
【延伸閱讀】
宗族族產的應用主要是用于祭祀、教育、救助貧困族人。編修家譜、翻修祠堂、祭祀等活動都需要族產的支持。比如祭祀用的祭品及祭祀結束后發放的胙(zuò)食都是用族產來支付的。教育也是族產應用的重要方面。徽州宗族一直都有重視教育的光榮傳統,徽州有諺語“養兒不讀書,等于一窩豬”充分說明了徽州人對教育的重視。進入民國之后,由于科舉制的廢除,新式的教育體制——小學代替了私塾,宗族的學田對小學也進行資助。據1933年宅坦胡氏宗族祠堂收支紀錄記載:7月10日桂枝小學校長胡蘊玉兩次向宗祠支錢400元;1944年的租谷收付賬上也有秤桂枝小學學谷870斤的記載(績溪縣上莊鎮宅坦村委會《龍井春秋》)。
族產的另一項功能是救助貧困族人,特別是在民國時期,由于戰亂,大量的徽州商人從外地返回家鄉躲避戰亂,更加劇了徽州的人地矛盾。民國時期自然災難多發,造成糧食緊缺,宗族利用族產積極地進行平糶活動。平糶由祠堂主持,與族內行善的人一起,向余糧戶購米或到外地購米以救助無糧的族人。平糶活動在民國時期一直很活躍,如績溪宅坦胡氏宗族的最后一次平糶是在1947年(績溪縣上莊鎮宅坦村委會《龍井春秋》)。宗族力圖通過這種活動保證族人對宗族的認同感。
族產是宗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基礎。祠堂擁有田地山場的多少是衡量宗族是否興旺的重要標志。徽州多山,人均占有田地比較少,因此徽州宗族的族產除了田地外,大量的是山地。族產的分布比較零散,如宅坦胡氏宗祠的祠田遍及本鄉、鄰鄉十幾個村,130個佃戶。根據1937年宗祠田畝草簿的記載,當時宅坦祠田共有176坵,本村佃戶78家,外村98家,分布在歙縣、績溪的22個村莊(績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績溪縣志》)。宗族除了祠田祠山外,還有學田。學田用來支付教師的伙食,其租谷擇優宗祠代為撥付。
族產的來源主要靠族人的捐助,捐助祠田被認為一項義舉,被宗族所表彰,這種表彰也為族人所認可,所以在明清宗族徽商鼎盛的時期,徽州的宗族族田也達到空前高峰,即使在解放前,也保存著大量的族田。據《績溪縣志》記載,土地改革前,績溪縣的祠產、廟產、學產、會產、茶亭橋會等公有耕地有1.5萬多畝,占全部耕地的12.39%。除族人的捐助外,還有本族祖遺產,無嗣族人的田地歸宗祠,還有大戶兄弟分家抽出的部分田地。民國時績溪縣的宗祠一般有田二三十畝,多的百畝以上,山場千畝以上(績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績溪縣志》)。大量的族產為開展宗族活動、增強宗族的凝聚力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基礎。
上一篇:《積德不傾擇交不敗,讀書不賤守田不饑》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事君,則以忠,當無二無他以乃心王室,當有為有守而忘我家身為大臣,當思舟楫淋雨之才;為小臣,當思奔走后先之用;為文臣,當展華國之謨;為武臣,當副干城之望》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