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必以經時務,佐明時,毋徒萎靡為也。
【譯注】
(讀書)一定要能經世致用,解決當下實際問題,否則就白白浪費時間了。
輯自《汪氏統宗譜·昂號云峰配王合紀傳》。
【感悟】
這是明朝休寧商人汪昂教育兒子讀書方法時的一句話,道理很簡單,不能整天讀書而死讀書,而要學以致用,以解決實際問題。
【故事鏈接】
明朝休寧商人汪昂經營鹽業起家后,因為自己沒有始終如一從事儒業,棄儒從賈,因而后悔不已,將業儒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子弟身上,他不惜耗費資金為兒子請來名師,教育兒子不要浪費光陰,要勤奮習儒,盼望兒子能揚名海內,光宗耀祖。“憤己弗終儒業,命其仲子延浩治書曰:‘必以經時務,佐明時,毋徒萎靡為也?!允锹焸渲?,日以望其顯名于時,以纘(zuǎn)其先世遺烈”(《汪氏統宗譜·昂號云峰配王合紀傳》)。
還有歙商江佩,早年從賈,“非其志也”,致富后,“尤專意程督諸子修儒術,延師課業,不遺余力”(歙縣《溪南江氏族譜·故處士沙南江公墓志銘》)。凌珊,早年因喪父,棄儒就賈,常常自恨不能修儒業,以振家聲。因此發家后,將希望全寄托在子侄身上,“殷勤備脯,不遠數百里迎師以訓子侄。起必侵晨,眠必丙夜,時親自督促之。每日外來,聞咿唔聲則喜,否則嗔,其訓子侄之嚴如此”(《沙溪集略》卷40《文行》)。
【延伸閱讀】
艱難創業,重振家聲
鮑志道,字誠一,號肯園,生于乾隆八年(1743),是鮑象賢的九世孫。雖然父親鮑官瑗“長貿于外”,但家中還是并不寬裕。鮑志道自幼讀書,企圖走科舉入仕之路,由于生活困難,11歲便棄儒服賈,出外謀生。他先是到江西鄱陽幫人打工并學習會計,后來又到金華等地做些小生意,再到揚州、湖北??傊?,在這幾年,由于沒有資本,東奔西走,他始終未找到一塊立足之地。
20歲時,鮑志道又一次來到揚州。近10年的鍛煉,已使他逐漸成熟起來。他胸懷大志,決心在這里干一番事業。揚州是兩淮鹽運使司所在地,從事鹽業的豪商巨賈都集中在這里。聽說當時歙縣大鹽商吳尊德急需物色一名精明能干的經理,鮑志道和其他人一道前去應聘。吳尊德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考試:大家通過會計課目考試后,伙計給每個人端來一碗混沌。吃完后,吳尊德宣布第二天再舉行一次考試。翌日,大家都來參加第二場考試。誰知主考大人分別要求各人回答昨天所吃混沌共有幾只?有幾種餡?每種餡各幾只?這下大家都傻了眼,一個個瞠目結舌。只有鮑志道答得完全正確,于是他被聘用了。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如何,已難確考,但他說明了鮑志道確實是精明、心細。
上一篇:《非勤無以生財,非儉無以足用,非禮無以立身,非義無以處事,汝曹以此四言終其身可也》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中丞祿賜不太薄,何以使橐枵然乃爾?然藉令若問我何以視行賈時廬產益損?即我何以應之,且富吾力自能得,不欲用是遺兒子輩,兒子能貴我,我自不知貴耳?》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