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資質穎敏,苦志讀書者,眾加獎勵。
【譯注】
宗族眾人對資質聰穎敏慧又立志讀書的子弟加以獎勵。輯自民國《黟縣志》。
【感悟】
這是歙縣黃氏家訓的規定,獎勵善于讀書,又立志讀書的子弟,以此促進家族的繁榮,提高宗族地位。無論動機是什么,都促進了文風的昌盛,推進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故事鏈接】
徽州被稱為“東南鄒魯”
“鄒魯”原指春秋時的鄒國和魯國,孟子生于鄒,孔子生于魯,是文教興盛之地的代稱。古徽州地處東南,文教昌盛,名人輩出。自宋開始,在全國已有相當大的影響。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著名詩人范成大任徽州司庫參軍,在任上曾作《次韻知郡安撫九日南樓宴》詩,其首句為“斯民鄒魯更豐年,雅道凄涼見此賢”,首次將徽州比作“鄒魯”。元末,休寧學者趙汸,字子常,號東山,在《商山書院學田記》中稱:“新安自南遷后,人物之多,文學之盛,稱于天下……故四方謂東南鄒魯。”首次正式提及以“東南鄒魯”指代徽州。擁有輝煌燦爛的文化傳統的古徽州,被譽為“東南鄒魯”的確十分精當。
【延伸閱讀】
徽商重視對子孫的培養教育,處處都體現了他們望子成龍的期待和良苦用心。
一是讓固定的建筑、裝飾充分發揮教育功能。廳堂里的匾額、對聯、字畫都是為宣揚“詩禮傳家”的宗旨而設。裝飾上的三雕圖案表現最多的也是寒窗苦讀、進京趕考和封侯拜相等內容,就是讓子孫后代耳濡目染,打上功名利祿的思想烙印。
二是設立族學、書院,聘請名師教授子孫。據康熙《徽州府志》記載,當時徽州有縣學5所,社學562所。《新安志》記載,徽州“書院凡數十,以紫陽為大”。宏村的南湖書院、雄村的竹山書院等一些有名的書院,都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苦心勸學、激活子孫的讀書潛能。在歙縣雄村至今還傳誦著一個姐弟勸學的感人故事。內容是說父親做了高官,而弟弟卻頑劣不愛讀書。姐姐就苦心相勸,弟弟夸海口說:他日我定為官,且勝吾父。姐姐怕弟弟言而無信,就激他說:你若為官,我當出家為尼。弟弟從此用心讀書,果然考中進士,入朝為官并勝過其父。姐姐不食前言執意出家,弟弟為感姐姐勸學之恩,親自為姐姐就近建造了一座庵堂。類似的故事都生動地表達了徽商對科第傳家的渴望。
四是用祖訓、族規約束子孫走科舉入仕之路。歙縣黃氏家訓規定:“資質穎敏,苦志讀書者,眾加獎勵。”休寧吳氏家規對“無力讀書者”做了“當收而教之”的規定。績溪胡氏《祠規》還做了賞罰的規定:“會試者每人給盤費十兩”、“登科賀銀五十兩”、“甲第以上加倍”,少年讀書“不文者罰銀二錢”。更為嚴厲的族規還有“三世無讀書、三世無仕官、三世不修譜,則為下流人”的規定。這種激勵和警示都收到了明顯的效果,致使科舉入仕者不斷增多,名人學士不斷涌現。雄村是一個人口不足2000人的小山村,僅在明清兩代,中舉者就達52人之多,并出現過“同科五進士,一朝三學政”的科舉奇跡。有理學淵源的理坑村,歷史上先后涌現的文人學士就有92人,留傳的著作達582卷,有78卷被收入《四庫全書》。休寧縣因考中的狀元數量最多,而被譽為中國第一狀元縣。上莊村因出過胡寶鋒、胡鐵花等名宦和大學者胡適而被稱為“文化之鄉”。
上一篇:《子弟七歲以上則入小學,從師讀書習禮,收其放心,養其德性,使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事其聰明者,使之業儒,其[期]于有成以光大門閭其庸下者,亦教之以農工商賈,各事生業,不得游手好閑》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積德不傾擇交不敗,讀書不賤守田不饑》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