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中丞①祿賜不太薄,何以使橐枵②然乃爾?然藉令③若問我何以視行賈時廬產益損?即我何以應之,且富吾力自能得,不欲用是遺兒子輩,兒子能貴我,我自不知貴耳?
【譯注】
①中丞:秦漢文官,三國有置,有“二丞相”之稱,是古代文官的最高爵位。中丞是御史中丞的簡稱。明清時用作巡撫的別稱。②橐(tuó):一種口袋。枵(xiāo):空虛。③藉令:假使。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所從事官職的俸祿也不少啊,為什么口袋里沒有錢財?但是如果有人問我為什么看到你的財富比你經商的時候還要少,我就這樣回答:我自己就能掙取財富,不要把財富留給兒孫輩,我兒子能讓我尊貴,我難道不能自己尊貴嗎?
輯自明王世貞《弁川四部稿》。
【感悟】
汪良彬與兒子站在相同的立場,不但沒有指責為官多年而無積蓄,反而對兒子的行為表示肯定。作為商人,汪良彬雖然經商掙錢很辛苦,但是得知兒子兩袖清風的時候,并沒有責怪兒子,而是大加肯定,他可謂是深明大義呀!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意思是說,富裕與尊貴,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確的方法獲得它,君子是不會接受的;貧窮卑賤,是人人都厭惡的,如果不能從正確途徑擺脫它,君子是不會逃避的。有語云,君子愛財取之以道。我要說,君子愛財散之以道,既要會掙錢,也要會花錢,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
【故事鏈接】
歙縣商人汪良彬之子汪道昆,“以破島夷積功至御史中丞,督撫閩”。任此職七年后,回鄉省親時,汪良彬見兒子仍然兩袖清風,“無余俸積”,原來兒子的俸祿“皆以養士矣”。汪良彬不但沒有指責為官多年而無積蓄的汪道昆,反而把對兒子的贊譽溢于言表。父親的贊揚使汪道昆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激勵和鼓舞,驅使他更加廉潔奉公,最終因出色的表現而官至兵部右侍郎。
又如歙縣商人吳立庵,“善權萬貨輕重,故市多倍得”。與他一道經商的兒子吳肖甫“間劃一籌,巧出若翁上”,吳立庵大喜,表揚兒子道:“人謂汝勝我,果然。”(張海鵬、王廷元《明清徽商資料選》)由上述兩例可見,明清徽商在以言教子時,已經注重對兒子們的自我價值進行保護,通過對他們言行的肯定,去豐富和加深他們的內心體驗,使之在增強自尊自信后,主動接受父親的教育。
【延伸閱讀】
“賈而好儒”也是明清商人的特色。
在同時期的江浙、山西、廣東,以及陜西、江西等地的地域商人中,這種“賈而好儒”的習性也甚為流傳。事實表明“賈而好儒”不僅是徽商的特色,而且是較為普遍地存在于明清時期的一般商人群體之中。明清商人較為普遍的“賈而好儒”現象是當時的文化經濟環境及明清商人的需要共同作用的結果,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某些儒家觀念對于商人集團的羈絆是不容忽視的。
上一篇:《必以經時務,佐明時,毋徒萎靡為也》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余家徽郡萬山之中,不通行旅,不諳圖集,土狹人稠,業多為商自袞至徐,歸心迫切,前路渺茫,苦于詢問,乃惕然興感,恐天下之人如余厄于歧路者多也》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