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與疆吏①交一牘②。上前所陳奏,或有所論薦,非宣示,終不以告人,雖家人子弟不聞不知。
【譯注】
①疆吏:守衛邊疆的官吏。②牘(dú):古代寫字用的木片:文牘(公文);尺牘(書信),案牘。
潘世恩在為官時(在軍機處),不與守衛邊疆的官吏交換公文。在皇帝面前的稟奏,或是有所討論及推薦的人選,只要沒有宣示,就不會告訴他人,即使是家里的子弟也不知道。
輯自同治八年修《大阜潘氏支譜》卷20。
【感悟】
潘世恩是潘氏家族中深諳謹慎之道的人,在軍機處為官十七年,政界的事在公開以前,他守口如瓶,從不妄加評論。
【故事鏈接】
在《潘文恭公遺訓》中,潘世恩教育其子從小“勿妄語,勿戲謔,師心自用,勿矜己長,勿議人短”。
【延伸閱讀】
婺源與徽州
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安徽”一詞的出現,大概始于17世紀中葉的清康熙年間。當時是取境內最重要的兩個府之首字合作省名,其中,安慶府為安徽省的政治中心,而徽州府則以商業和文化著稱于世。翻開清代的地圖,徽州府位于安徽省南部,該府的西南一角突出,深深地插入江西省,所以晚清地理著作《皇朝直省府廳州縣歌括》曰:“徽州府在省極南,所轄六縣數為首,休寧祁門婺源角,績溪府北黟西守。”這是用詩歌的形式,對徽州一府六縣的地理位置做了形象的概括。徽州府所轄的六縣中,歙縣是首縣,為徽州府治所在,而婺源縣則恰恰處于整個徽州府的西南一“角”。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于國共兩黨的紛爭,婺源兩度被并入江西。第一次是在1934年,蔣介石出于所謂剿匪的需要,將婺源第一次劃歸江西省管轄。這引起了徽州人強烈的不滿,在呈給蔣介石的公開信中,他們強調:婺源位于徽州上游,是徽州的門戶,從唐宋以來就一直隸屬于徽州,歷時已千余年,從文化、軍事、經濟及民生等各個方面來看,都與徽州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朱熹是徽州人的驕傲,徽人潛移默化,徽州蔚為禮教之邦而蜚聲遠近。在這種背景下,朱熹的祖籍地婺源對于徽州人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其重要性猶如曲阜之于山東,洛陽之于河南,是安徽全省文化精神的象征。明清以來,長江中下游一帶素有“無徽不成鎮”的說法,可見徽州商業發達,旅外同鄉很多,各地都有徽州會館的設置,這些會館都崇奉朱熹,以加強一府六縣商幫的精誠團結。一旦將婺源改隸江西,對于徽州的商業文化,無疑是一個嚴重的打擊,將會徹底瓦解曾執中國商界牛耳的徽州商幫。
1946年,婺源縣參議會上下串連,發起“回皖運動”,通過胡適轉交請愿書給蔣介石,促使國民政府內政部派員來婺源勘察。對此,唐德剛譯注的《胡適口述自傳》說:“婺源與安徽的徽州有長久的歷史淵源,居民引以為榮不愿脫離母省,所以群起反對,并發起了一個(婺源返皖)運動。”由于民眾的激烈要求,1947年8月,婺源終于劃回安徽。1949年解放,婺源又再度被強制劃入江西,隸屬浮梁專區。五十年來,徽州地區的建制屢經變化,現在是在屯溪設黃山市,除了婺源仍屬江西外,績溪縣也劃到毗鄰的宣城地區。舊徽州的一府六縣,已分隸兩省數區。盡管如此,婺源、績溪的不少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自我認同仍然是徽州人。他們認為婺源、績溪的文化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徽州仍是他們難以割舍的心靈故園。如今,從總體上來看,婺源遺存的明清時代之徽派建筑雖然不及歙縣、黟縣等地精美,旅游景點也比較分散,但自然山水及人文景觀均極豐富,而且,不少新建的粉墻黛瓦仍舊徽味十足,較現在的徽州核心地帶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人極為直觀地看出婺源人對于傳統徽州文化的固守。
上一篇:《余家徽郡萬山之中,不通行旅,不諳圖集,土狹人稠,業多為商自袞至徐,歸心迫切,前路渺茫,苦于詢問,乃惕然興感,恐天下之人如余厄于歧路者多也》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