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弟七歲以上則入小學①,從師讀書習禮,收其放心,養其德性,使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事。其聰明者,使之業儒,其[期]于有成以光大門閭②。其庸下者,亦教之以農工商賈,各事生業,不得游手好閑。
【譯注】
①小學:“小學”二字最早并不專門指學校。西漢時稱“文字學”為“小學”,唐宋以后又稱“小學”為字學。讀書必先識字,掌握字形、字音、字義,學會使用。②門閭:這里指家庭、門庭。
子弟七歲以上就學習小學,跟老師學習禮,收回放失的心,涵養他的德性,使他們知道忠信禮義廉恥。其中天性聰慧的,讓他們習儒,期望他們學業有成而光大門楣。其中平庸智力不高的,就教他們農工商賈等生計,使他們不至于游手好閑。
輯自光緒《績溪縣南關許余氏惇敘堂宗譜》卷8,《正德十三年惇敘堂舊家規十條》。
【感悟】
南關許余氏規定:強調家長為族中智力一般的子弟提供基本的職業教育,讓他們擁有一份相對固定的職業,以免使其居無定業,游手好閑?;丈躺钪O因材施教之道。
【故事鏈接】
江村江氏商人江胤瑞,“讀書過目成誦,至老不忘,中年以家計累謝,去帖括例,補儒士,經營四方,生治日起”(清江淮椿《歙北江村濟陽江氏族譜》,卷9《明禮部儒士胤瑞公傳》)。江世祿,初習儒,以恢拓先業,未竟厥志,遂棄儒服賈(清江淮椿《歙北江村濟陽江氏族譜》卷9,《明處士世祿公傳》),從而發家致富。江村江氏商人的高素質及其賈而好儒的經營理念,自然也是他們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延伸閱讀】
徽州生活風俗中易被分解、較快呈現稀薄化的是居住風俗。如人所知,徽派民居多為三合院四合院之組合體,具有濃厚的聚居特色。
現今婺源的延村,保存著明中期以來民居57棟,以此為基礎,整個村落的住宅庭院互相聯系,形成了“群屋一體”的布局。人進村以后,從村頭到村尾,穿堂入室,每幢房屋都相互貫通,如遇雨雪天氣,走遍全村,可衣衫不濕。平時,各家間又有隔門分開,做到了可分可合(惺庵居士:《望江南百調》)。徽派民居的又一特色是“天井”的設置以露天空地為中心,在四周對稱建屋,圍以高大墻體,令前后高墻堵住兩側山墻,形成兩面坡,使雨水從四面匯入天井。這種別出心裁的設計,旨在防盜和匯聚財氣,適于徽州四面環山的地理環境。
上一篇:《煙賭酗酒,以入不肖之途》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資質穎敏,苦志讀書者,眾加獎勵》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