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康熙乙未①竹里纂修宗牒,荷蒙垂青,屢次邀集,恨余有心無力,有愿難償,派少丁稀,難于梨棗,欲置之而不忍,欲附驥而趦趄②。嗟乎!未與竹里同修者約有數派,不獨我派而已也,因志數言如祝版,以虛望于將來,后之子孫務宜繼余之志,黽勉行之勿以余言為謬,是余之厚望也。
【譯注】
①康熙乙未:1715年。②趦趄(zī jū):欲前進而猶豫不前。
這段話記錄了周寄壽修譜時遇到經費不足的困難,心有余而力不足,因經費不足打算要放棄又不忍;面對現實,只能寄希望于將來,寄希望于子孫。
輯自《績溪仙石周氏宗譜·舊序三》。
【感悟】
經費對于修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事,甚至是頭等大事。可見,徽商的積極支持,使這一問題順利解決。許多家譜都記錄了修譜時的經費困難,一些家族最后得以解決,也有一些家族支派因無力承擔費用而未完成家譜的修撰。如上,康熙六十年(1721年)周寄壽所言,從中可以看出周寄壽的無奈之情,雖然他對修譜是有強烈愿望的,但“有心無力,有愿難償”,盡管他沒有直接說是由于經費不足而無法預修家譜,但其弦外之音是十分明顯的,缺少足夠的資金當是其主要原因。
【故事鏈接】
據《黟縣志》載:“江夢勛,字禹功……以廉賈起家……與族人修族譜,筑東溪橋,造北嶂路。”(同治《黟縣三志》卷7《尚義》)《婺源縣志》也記載,當地致力于修譜的徽商有“俞銓,字以湘,龍騰人。幼失怙……后經商貲裕,為支祖立祀田祭掃,修葺本支譜牒,凡先塋未妥者卜吉安葬,費不下千金”,“吳永鑰,安金聲,梅溪槎坑人……尤篤根本,修祀廳、葺宗譜,所費不下五百金”,“胡正鴻……若修譜牒,葺祖塋,費皆得任”(光緒《婺源縣志》卷35,《人物》)。可以說在當地捐資修譜已成一種風氣。
【延伸閱讀】
從明清徽州家譜歷史來看,徽商對明清家譜發展產生影響,最主要的就是經費的支持。據徽州文獻資料記載,熱心于家譜編修、積極提供資金支持的徽州商人較為普遍。如棠樾鮑氏家族中,鮑肯園“先生由困而亨,顧恒思于物有濟,修宗祠、纂家牒、置田贍族,人之不能婚者,舉苦節之不能請旌者,則有關于倫紀”(《歙縣棠樾鮑氏宣忠堂支譜》卷21,《鮑肯園先生小傳》)。另一名鮑氏家族成員鮑光甸,“字治南,蜀源人。幼通經藝,長往揚州營鹽策,性儉約而樂于濟人。于族中置祠產義田,修譜牒,立家塾于里中,設社田,治壞道,葺廢橋,凡有匱乏者,告必應。后以子孫官,累受封贈”(民國《歙縣志》卷9,《人物志》)。
上一篇:《置義塾為經久計;吾鄉多溺女,欲廣為倡捐,俾生女者個給費以變其俗》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煙賭酗酒,以入不肖之途》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