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德須忘功名,讀書定要深心
原典
學者要收拾精神并歸一處。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譽,必無實誼;讀書而寄興于吟詠風雅,定不深心。
譯釋
求學一定要專注,心無旁騖,集中精力。提升自身的修養如果不注重內在品質,而是在意那些功名利祿,就會過于浮夸而沒有真正的造詣;讀書求學如果只是在吟詩弄月上面下功夫,而不顧學問的研究,就不會從中得到深刻的體會和心得。
解讀
心念合一才能成就大事業
“能力>學歷”這個觀念現在已經被很多人認可,隨之又引申出另一個觀點,就是“讀書無用論”。現在社會越來越多元化,學歷已經不是考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了,個人的能力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顯得越來越重要,但“讀書無用論”卻是不對的。
我們的能力和經驗來源于理論和實踐,但人生短暫,精力有限,很多人生的大道理我們無法親身去實踐,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從別人身上吸取一些經驗。而無論如何,我們從書中得到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所謂“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先于讀書”。所以說,讀書不會無用,關鍵是看怎么讀。
書或文章是否有閱讀的價值,主要是看我們讀書的心態。首先我們要明確讀書的目的,單從“學而優則仕”這句話來講,我們可以說,因為學識淵博,又有良好的德行品質,才會被賞識,被提拔做官。但我們不能反過來說,欲仕而優學,不能為了做官而去學習,這樣就會因為過于重視追求功名利祿,而忽略了讀書做人的本質。
為人處世,我們一直倡導儒家的“君子之道”,講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是很容易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要保持優良的道德品質,就需要我們在面對周圍環境的時候時刻警醒自己,保持自己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這才是君子之道。如果我們心存一些別的祈求,希望獲得功名利祿,就會一心多用,忽略德行的修養。
秦檜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賣國求榮,殘害忠良。他與宋高宗二人以“莫須有”之罪名陷害愛國將領岳飛的罪行,被永遠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但其實,青年時的秦檜并非如此,他也是一個讀圣賢書的人。未中舉之前,他是一個私塾先生,教孩子們習文識字,但是他并不想過這種苦澀乏味的教書生活,而是想要飛黃騰達。后來,秦檜高中進士,從此開始了宦海生涯。
北宋末年,金人進犯中原,氣勢洶洶,宋軍抵擋不住,節節敗退,金人兵臨宋都汴京城下,要求宋徽宗割地求和。這時身為職方員外郎的秦檜卻反對求和,金人提出“堅欲得地,不然進兵取汴京”。無奈之下,北宋朝廷只得召集百官商討求和事宜。討論中,范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求和,而秦檜等三十六人則堅決反對。
再后來“靖康之役”,金人欲立張邦昌為傀儡皇帝,已經升任為御史中丞的秦檜又上書反對。金人惱羞成怒,將秦檜及家人抓了起來。
就是在這個時期,秦檜為求生而投降了金人。在金人的幫助下,秦檜迅速爬上宰相之位,然后伺機慫恿宋高宗歸順求和,達成了“世世臣屬,年年進貢”的求和目的。
而在此期間,為了順利地達成自己的目的,他開始肅清反對求和的人,這其中就包括岳飛。
秦檜由反對議和到主張求和的轉變,與其說是被捉去之后的無奈之舉,倒不如說他一開始就不正確的價值觀導致了這樣的結果。他早年不甘于枯燥乏味的教書育人生活,過于重視追求榮華富貴,功名利祿,才導致了他在后來的苦難面前沒有堅持住,違背了作為一個讀書人的道德底線。
我們讀書是為了增長知識,提高品行,引以為鑒,深刻地領悟人生的大道理,如果我們三心二意,就無法專心地、深入地學習,所謂“業精于勤,荒于嬉”,正是這樣一個道理。“學者要收拾精神并歸一處。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譽,必無實誼;讀書而寄興于吟詠風雅,定不深心。”這是《菜根譚》中的一句話,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
我們研究一本詩集,如果僅僅是為了附庸風雅,即便能倒背如流,不過就是一臺背誦機器,韻律、平仄關系、對仗格式等這些詩詞所特有之美,就體會不到;一本小說,如果只是為了看故事而去讀,無非也就是個聽眾看客,文學手法、敘述方式、思想表達等這些作者所表現出來的藝術手段,就無法知曉;一部歷史,如果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去讀,縱使獲一個滿分,也只是一個“書呆子”,思想交流、批判吸收、邏輯分析等這些思考過程中的深刻體會,就永遠感受不到。
讀書為了什么?是為了提高我們自身的各種能力,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內在品質,通過借鑒避免人生中的錯誤,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君子。
人生智慧
其實,不光是讀書和修身養性,人生中的任何事情都需要我們集中精力、認真對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快更好地成長。
上一篇:保已成之業,防將來之非
下一篇:光明正大,剛直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