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思野興,出于自然
原典
詩思在灞陵橋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野興在鏡湖曲邊,獨往時,山川自相映發。
譯釋
在灞陵橋上會使人詩興大發,剛剛低聲吟罷,樹林山峰就已經變得詩意盎然;鏡湖曲江的水邊充滿自然的情趣,在這里獨自漫步,就會感到山水交映令人陶醉。
解讀
人,詩意地棲居
人,詩意地棲居。這句話出自德國詩人荷爾德林,他在一首題為《輕柔的湛藍》的詩中寫道:“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勞累,那么人將仰望而問,我們仍然愿意這樣存在嗎?……但人,詩意地棲居在此大地上。”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通過詮釋他的詩來解讀他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也是他在哲學思辨中遨游半輩子后的幡然醒悟。海德格爾所處的時代,正是商業文明高速發展的時期,“上帝缺席”,“諸神消退”,世風日下,物欲橫流,人們追求的是低層次的感官享樂和膚淺的虛榮。人們在物質上獲得溫飽且日益豐裕時,精神反而日愈失落,心靈反而無家可歸,人類必須尋找和構建自身的精神家園。詩意地棲居,就是要以審美的人生態度居住在大地上。的確,我們除了生活的物質世界之外,我們還有一個精神家園,一個充滿詩意的生活環境。在這里,我們可以享受文學、音樂、愛情、親情……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幸福與滿足。不管你身處何種地位,只要心是自由的,你就能超越物質化的生活,擺脫塵世的羈絆,從而打造屬于自己的詩意家園,獲得詩意般的人生。
詩意地棲居即詩意地生活,而詩意則源于對生活的理解與把握,尤其是內心的安詳與和諧,以及對詩意生活的憧憬與追求。
《菜根譚》中說,詩思野興,出于自然。我們身在灞橋,離別凄楚填塞心胸,夜游鏡湖,月色沉醉迷人。這種情感都是自然而然地由內心發出的。只要“遵循內心,找到真我”,平凡抑或不平凡,我們最初的夢想——詩意地生活——將會很容易完成。
詩意的生活有三個前提:一是有一定的物質基礎,至少不為溫飽發愁;二是有高尚的生活情趣;三是有一定的文化和審美修養,能以審美的態度看待生活。
詩意,是人們自古以來追求的意境。中國傳統美學中,詩意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詩歌不是刻意的創作,而是內心自然的抒發,至于合轍押韻,只是形式,是基本能力,而意境是詩詞作品中的魂,沒有一種自然之心,難以吟唱。
豐子愷公開發表的第一幅作品《人散后》,用疏朗簡潔至極的筆觸勾勒出房舍廊前的景致:
廊上是卷上的竹簾,廊下有木桌茶具,畫面大片留白,一彎月牙兒高掛,題款是:“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
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
人的一生,遇上過多少個一鉤新月天如水的夜?
此夜,可能是良朋對酌,說盡傻話癡語。
此夜,可能是海棠結社,行過了酒令,填了新詞。
此夜,可能是結隊浪游,讓哄笑驚起宿鳥,碎了花影。
此夜,可能是狂歌亂舞,換來一身倦意,卻是喜悅盈盈。
但,誰會就在當下記取了這聚的歡愉,作日后散的印證?驀然回首,人散了,才從惘然中逼出一股強烈的追憶,捉住幾度留痕。
聚、散,散、聚,真折煞人了。
這幅如宋元小令般意境悠遠的水墨漫畫,是20世紀20年代豐子愷第一幅公開發表的作品,當時,他正在浙江省上虞縣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任教。這是一所私立的農村中學,那時剛剛經歷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社會風氣純正,教育理念吸引著一大批社會名流:朱自清、豐子愷、柳亞子、黃炎培、俞平伯、蔣夢麟等。
豐子愷是這里的美術和音樂教師,“天然圖畫,點寫不盡,音歌嘯傲,山谷共鳴”。豐子愷自己也常在白馬湖畔寫生作畫,有時來了音樂靈感,手頭沒有五線譜紙,他就用畫筆在自己的白襯衫上畫五線譜。春暉中學早年的校歌,便是他以孟郊的《游子吟》為詞譜寫的。在寬松、自由、充滿個性色彩的教育氛圍里,喚出了學生對美的向往和創造的熱情。“碧梧何蔭郁,綠滿庭宇,羽毛猶未豐。飛向何處?乘車戴笠,求無愧于生。清歌一曲,行色匆匆。”這是春暉中學當年的畢業歌,唱著這樣的畢業歌離開校園的春暉學生,會擁有怎樣的精神世界和心靈?蔡元培先生在春暉的演講中肯定和贊美了春暉中學這種“美的教育”。他說:“美的東西,雖饑不可以為食,寒不可以為衣,可是卻省不來……求美也和求知一樣,同是要事。”
豐子愷和其他同年代的大師一樣,他們追求詩意,心存詩意,才美化了自己的人生,即使身處紛繁世界,也能擁有一片純凈的天空。他們都是一群純粹自然的人,他們所從事的事自然就是最純粹的追求,而這種追求因為“純粹”而變得充滿詩情畫意。有人說過:“所有行業的頂端都是藝術。”
在一個物質化的時代里,一個民族更需要的是精神。經濟發展過快,與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矛盾突出,社會中的人把“金錢”當作衡量成功的標準和奮斗目標。詩意被埋沒,成了最不起眼的存在。
馮驥才說:“城市沒了記憶,沒了詩意。文化才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城市可以詩意地棲居,城市也有鄉愁。鄉愁是一種對過去的無名的疼惜。城市是有生命的,所以我們結識了一座城市之后,總會問一問這座城市的由來。有的城市沒有留下童年的痕跡,它的歷史僅存于空洞的文字記載中。城市大規模、高速的現代化建設,讓我們很容易不重視文化,甚至扔掉了文化。
保留我們城市的記憶,為心中那份自然抒發出的詩意留下一點引子。畢竟,感情的抒發有時需要寄托在某些意象上。
人生智慧
遵循內心,找到真我,以一顆純粹的心做人做事,那么生活中就永遠不會缺少美、缺少詩意。
上一篇:蟄伏,也是一種力量
下一篇:責任常攬己身,美名多讓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