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賤不移,威武不屈
原典
事業文章隨身銷毀,而精神萬古如新;功名富貴逐世轉移,而氣節千載一時。君子信不以彼易此也。
譯釋
事業文章會隨著人的死亡而消失,只有先哲圣人的思想精神萬古如新;功名利祿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轉移,只有君子英雄的風度氣節,亙古不變。君子不能放棄永恒的氣節,而追求一時的功名。
解讀
讀書人,要愛惜自己的羽毛
1937年,北平陷落,劉文典沒有在第一時間跟其他教授一起撤離。日本人知道劉文典曾在日本留學多年,而且又是著名的學者教授,便打算請他為日本人服務,于是派了周作人前來勸說。可是周作人的多次勸說均被劉文典回絕。據說,最后一次劉文典實在是煩怒了,便對周作人說:“國家民族是大節,馬虎不得,讀書人要愛惜自己的羽毛。”
日本人見劉文典如此不配合,便來到劉文典的家中進行搜查,劉文典同其夫人并沒有被這樣的陣勢嚇倒,他們正襟危坐,冷眼斜視著這群強盜,當翻譯問他:“你留學日本多年,精通日語,問你話,為何不答?”劉文典冷冷地看著那個翻譯,淡淡地吐出一句話:“我以發夷聲為恥!”
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上,當那些抗戰老兵乘車接受檢閱的時候,他們臉上洋溢出的笑容,令每一個人記憶深刻。是他們用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們那一輩人用生命捍衛了我們的國土和家鄉;是他們的精神和意志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在民族大義面前,選擇了為祖國事業而奮斗。同樣,我們也可以說,正是像劉文典這樣的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喚醒了當時蒙昧的國人;正是像劉文典這樣的一群思想先進的讀書人,帶領那些有識之士掀起了革命大潮;也正是像劉文典這樣的一群傳道者,授業解惑,指點引導,才讓中華民族延續了幾千年的文明精髓得以流傳到今天。
這就像《菜根譚》中說的那樣,“事業文章,隨身銷毀,而精神萬古如新;功名富貴,逐世轉移,而氣節千載一日。”回溯歷史,每一個時代都有英雄和君子,他們的具體表現我們無法全部捕捉到,但他們身上一定有著共同之處:真誠、勇敢、正直、善良、堅定,等等,雖然他們都早已化為塵土,但他們的精神氣節是永存的,永遠影響著后世。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為了名利而變得趨炎附勢,有的人為了前程而變得卑躬屈膝。有追求是好事,但是我們不能為了這些而丟掉自己的人格,獲得成功的方式有很多,但這條路無疑是最得不償失的一條。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面對各種誘惑都能夠不為所動,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說到氣節,就很容易想起“蘇武牧羊”的典故。蘇武受帝命出使匈奴,不料其部下與人準備暗殺單于王,卻被告密供出,蘇武被牽連,單于派人勸蘇武投降。蘇武卻誓死不從,單于只好將蘇武囚禁起來,另想辦法。
匈奴單于一直想讓蘇武投降,可無論用什么辦法,蘇武就是不為所動,最后只得命蘇武到北海放羊,那里荒無人煙、氣候惡劣,蘇武憑著自己不屈的意志,想盡辦法要生存下去。對于蘇武的不肯投降,匈奴單于一直耿耿于懷。就是此時,漢將李陵投降,而李陵與蘇武又曾共事過,于是單于就派李陵來到北海,勸說蘇武,然而蘇武并沒有給李陵任何機會,反而是幾句話就將李陵說得無地自容。蘇武北海牧羊十九年,胡須全白,卻始終不肯放下手中符節,他一直都在盼望回到漢朝的時候。
皇天不負,蘇武終于等到了這一天,漢昭帝繼位,匈奴與漢朝和好,蘇武終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當初壯年出行的蘇武,再見的時候,已經是須發全白了。
蘇武與李陵,是很好的對比,也許當年連李陵都在想: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難道還有別的路可走?可是兩年前的蘇武在面對匈奴單于勸降的時候,就給出了答案:寧死不降!在被流放北海的十九年里,蘇武從未放棄過這個信念,一直都保持著堅定不移、積極樂觀的君子氣度,正是他這種威武不屈,始終如一的君子氣節影響了后世的一代又一代人。
其實所謂的氣節,是由很多高貴品質組成的,一個人很難全部展示出來,所以,我們要明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多的是面對事情時的一種態度。
人生智慧
氣節,是一種個人處世原則的整體體現,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的每一個舉動的意義是什么。要跳出世俗觀念的窠臼,堅持一件事,總是要付出代價,我們要保持那份君子氣節,失去的就是名利小人所看重的那些東西。所以,做一個有氣度,有節操的人,要有心理準備。你準備好了嗎?
上一篇:質樸的人生更體現品位
下一篇:鋒芒少露一點,處世多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