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懷若谷者,自可抵誘惑
原典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
譯釋
人一定要有虛懷若谷的胸襟,因為只有謙虛才能容納真正的學問和真理;同時也要抱著擇善固執的態度,因為只有堅強的意志才能抵抗外來物欲的誘惑侵襲。做人要謙虛,誠實。
解讀
心虛義理居,心堅欲不入
《菜根譚》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虛心使人進步。時刻懷著虛心向人學習的態度,才能容納和聽取各種意見,聽到不同的聲音,集思廣益,學到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有虛心就有廣闊的胸懷,容易適應和接受新鮮事物,看見更多的色彩。凡事隨遇而安,虛心的人遠比自滿的人看得多、看得清。心不可不實——全心全意辦實事。樹立謙虛謹慎思想的同時,還要有腳踏實地的心態。堅守原則以及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金錢可求不可妄求,抱著踏踏實實做人的宗旨,就少了私心雜念,與塵世間的物欲擦身而過。這句話就是說,人既要有虛心學習的態度,也要有踏實做事的心態。
人心如水杯,只有“空”的心態,才能裝得下更多。人如果自滿,便無法再容納真正的學問和真理。這樣就會阻斷自我前進之路,很難有新的超越。要時時清理內心的雜草,種上堅毅的種子。
春風吹醒萬物,弟子坐在禪師身邊,等待著師父告訴他們人生的真諦和宇宙的奧秘。
師父一直默默無言,希望大家自己參悟。他引導性地問道:“怎樣才能除掉野地上的雜草?”
弟子們不明白為什么禪師會這樣問。
一個弟子試著說:“我會用鏟子把雜草全部鏟掉!”禪師微笑地點點頭。
另一個弟子說:“還可以一把火燒掉!”禪師還是微笑。
第三個弟子見狀,恍然大悟地說:“草是有根的,他們的方法都不行,必須要把草根挖出來。”
弟子們各抒己見,講完后,禪師說:“你們講得都很不錯。這樣吧,把草地分成幾塊,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雜草,秋天的時候我們在這個地方相聚。”
秋天的時候,弟子們早早地來到這里。原來叢生的雜草不見了,被金燦燦耀眼的莊稼取代。他們圍著莊稼坐下,莊稼已經成熟了,弟子獲得了對佛法的領悟。
若想除掉心中的雜草,虛心去盛滿新的德行,就要時刻辛勤耕種。不懂得虛心,就不能接受真正的學問和真理,這樣就不會培養堅強的意志,人心才容易被物欲誘惑侵襲。內心不堅強,就像扎根不深的小樹一樣,脆弱異常。
有位佛學大師說過:“空才能容萬物,茶杯空了才能裝茶,口袋空了才能放的下錢。鼻子、耳朵、口腔、五臟六腑空了才能存活,不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人內在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和追逐外境的六塵(色、香、聲、味、觸、法)鼓噪繁動,彼此糾纏不息,如空中浮游不停,如此我們很難認清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只有清靜了身心,外界再怎么纏擾,于我也不會生起任何波瀾。
一個人不可能全方面涉獵,也不能通曉萬物所有的真理,只有向他人不斷地學習,才能充實自己;只有懷著執著學習和堅強的意志,才能使自己不迷失在物欲橫流中。
莊子《秋水》篇中這樣有一段: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
在看到北海之前,河伯匯聚了眾多河流,實力強大,自然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可是不該生出“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之心。人一旦有了這種心理,高度也就到此為止,不會再有什么長進了,并且會不斷地被后來者超越。
河伯看到了北海,明白了更大的道理,收斂了自己的得意神色。從這點看來,河伯不是德行不夠,而是需要一點點撥。不可與井里的蛙談論關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著狹小居處的局限;不可與夏天生死的蟲子談論關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著時令的制約;不可與見識淺陋的人談論關于大道理的問題,是由于他的眼界受著所受教育的束縛。河伯從河流來,看到大海后,才知道自己的淺陋,這就可以與之談論大道理了。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明白、要常聽大道理的原因。懂得大道理的人必定通達事理,通達事理的人必定明白應變,明白應變的人定然不會因為外物而損傷自己。
人生智慧
空才能包容萬物,人立于世,要注意時刻為自己的心靈騰出一片空間,裝載快樂與幸福。越明事理的人,越能看到更高的道理,就會越發謙虛。心生謙虛的人,義理便很容易進駐內心,內心便愈發堅毅。
上一篇:花鳥尚繪春,人生莫虛度
下一篇:蟄伏,也是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