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正大,剛直無邪
原典
矜高倨傲,無非客氣降伏得,客氣下而后正氣伸;情欲意識,盡屬妄心消殺得,妄心盡而后真心現。
譯釋
自夸自大、態度傲慢都是虛假的氣,其實都是利用虛偽矯飾的言行來虛張聲勢,把這種并非出自真誠的虛偽之氣消除,至大至剛之氣才能得以伸張;人的欲望和頭腦中的各種想象,都是虛幻不實的心理,消除這種虛幻的想象,最本真不變的心才能顯現。
解讀
伸揚正氣現真心
人的頭腦產生客氣和癡妄之心、正氣和善心,實屬正常,這里的客氣指的是并非出自真誠的虛偽言行。我們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性,能不能抑制、消除客氣和妄心,培養、弘揚正氣和善心,這就是人與人的差別了。能夠做事不出格、有度,這就是常人,如果不僅把握得住,而且能不斷提升自己,這既是賢人了。相反,如果把握不住自己,虛偽造作,就會失去基本的道德準則?,F在,人們常說的“做人的底線”,就是正常人的底線。
物欲、名利、地位,是許多人生活的主題、熱心追逐的主要目標。這種主題和目標是我們生活所需,仿佛離我們很近,但離生活的本質很遠。名如悅耳之音,聽過便無;利如昨日之食,今日不見,而求取之時,卻殫精竭慮,茫然虛功,不得喘息。所以,智者看透了這一點,寧愿求取心靈的自由祥和,也不愿意做生活的奴隸。
人如果真能不受客氣驅使,同時不為妄心所左右,又能加以制服消滅,那正氣和真心自然會出現。正氣和客氣以及所謂的妄心和真心之說,就是讓人們把世俗的各種欲念,以及虛偽的種種造作去掉,而顯出本性,顯出本我。
人的本心是質樸純正的,由于受到外界的影響,人的心性便容易因物化而變得偏執,不能明辨真正的正氣真心。一個人無法把握自我,就會在行動上盲目,繼而疲勞人的形體,損耗人的精氣神,心志由于缺少精氣的補充,就無法集中注意,無法戰勝虛妄欲。
戰國時期,魏國、趙國聯合韓國攻伐齊國,包圍了城邑平陸。
齊國的括子對執政大夫牛子說:“三國越過其他諸侯來齊國包圍并不富裕的平陸,我分析,他們不是為財而來,向來是欲領先于強者,借助齊國揚名。不如請大王親自處理穩妥?!?/span>
牛子覺得有理。另一個齊國臣子無害子聽了牛子轉述的策略后,不以為然地說:“括子的做法顛覆了我對他的了解,這與他原來的行事作風不一樣?!?/span>
“國家面對危機,臣子不能使它轉危為安;禍患頻頻不能防治,不能緩解它的癥結;臨計獻策,不能提出正確的策略,哪能算得上一個智慧的人呢?”無害子繼續說道,“解決城下之圍的辦法有千萬種,可以割地賠款、分化邊疆的方法保全社稷;有的以殺身成仁或全家上陣來挽救國家的命運;有的巧用外交辭令,規勸解圍。但從沒聽說過要讓君主親自解決的。”
最后牛子摒棄了無害子長篇大論的空談,采取了括子的方案,齊王親自上陣,給足了各國面子,此法果然奏效。三國罷兵而去,平陸仍屬于齊國。但是自此以后,齊王日漸疏遠了括子,卻倍加親近無害子。
齊王重用無害子,是因為他的策略讓自己保全面子。括子的最佳方案是需要齊王屈尊做給三國看的,三國需要的名望才能得到滿足。齊王看重表面的尊嚴而忽視了國家的根本利益,就是因為他不能消除對世界的妄心,不能改變自己驕傲的態度。
治理國家應當遵循事理,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解決問題,才能國泰民安。不著邊際、不合時宜的策略,雖然心理上可能會舒服,卻可能會使國家受到嚴重的傷害。我們生活中也是這樣,不能為了自己心里的一時愉悅,就走向錯誤的方向。
我們追求的不是虛浮之氣、虛妄幻想,而是精神上真正的愉悅。其實所謂精神上的快樂,無非也就這樣,似乎是無意間觸動了你的某一根神經。總之,是在比較極端的狀態下的一種回歸,回歸到自己的良心。笑與哭各種表情都不能持續多久,心神紛雜多是思慮太多。緊張或者松懈,畢竟都不是生活的常態,而只有獲得自身正氣與真心,才是幸福的起始。
人生智慧
摒棄自高自大給自己的一種高人一等的優越心理,能讓你收獲真正的浩然之氣。集中精神,排除頭腦中萬千紛繁的妄想,腳踏實地,用一顆真心去勇敢前行。
上一篇:修德須忘功名,讀書定要深心
下一篇:出淤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