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吳”是會意字。從口,從夨(zè)(像頭的動作),會晃著頭大聲說話之意。隸變后楷書寫作“吳”。漢字簡化后寫作“吳”。
《說文·夨部》:“吳,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大言也。從夨、口。”(吳,姓,也是郡名。另一義說:吳是大聲喧嘩。由夨、口會意。)
“吳”的本義為大聲說話、喧嘩。如《詩經·周頌·絲衣》:“不吳不敖,胡考之休。”
后借指周代諸侯國名,傳至夫差,于公元前473年為越所滅。
用作朝代名,指公元222年-280年孫權所建的國家,又稱孫吳、東吳,后為晉所滅。
用作地名,指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帶,是古代吳國的轄地。如“吳牛喘月”。
上一篇:《啟》字義,《啟》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啟》
下一篇:《品》字義,《品》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