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學·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原文、賞析、鑒賞
(番使擁旦上〔2〕,奏胡樂科〔3〕,旦云)妾身王昭君,自從選入宮中,被毛延壽將美人圖點破〔4〕,送入冷宮。 甫能得蒙恩幸,又被他獻與番王形像〔5〕。今擁兵來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沒奈何將妾身出塞和番。這一去,胡地風霜,怎生消受也〔6〕! 自古道:“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7〕”(駕引文武內官上〔8〕,云)今日灞橋餞送明妃〔9〕,卻早來到也。 (唱)
【雙調新水令】〔10〕錦貂裘生改盡漢宮妝〔11〕,我則索看昭君畫圖模樣〔12〕。 舊恩金勒短〔13〕,新恨玉鞭長〔14〕。 本是對金殿鴛鴦;分飛翼,怎承望!
(云)您文武百官計議,怎生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 (唱)
【駐馬聽】宰相每商量,大國使還朝多賜賞。早是俺夫妻悒怏〔15〕,小家兒出外也搖裝〔16〕,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涼〔17〕,共那灞橋流水添惆悵。 偏您不斷腸,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
(做下馬科)(與旦打悲科〔18〕)(駕云)左右慢慢唱者,我與明妃餞一杯酒。(唱)
【步步嬌】您將那一曲陽關休輕放〔19〕,俺咫尺如天樣,慢慢的捧玉觴。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時光〔20〕,且休問劣了宮商〔21〕,您則與我半句兒俄延著唱〔22〕。
(番使云)請娘娘早行,天色晚了也。 (駕唱)
【落梅風】可憐俺別離重,你好是歸去的忙。 寡人心先到他李陵臺上〔23〕,回頭兒卻才魂夢里想,便休題貴人多忘〔24〕。
(旦云)妾這一去,再何時得見陛下? 把我漢家衣服都留下者。 (詩云)正是: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忍著主衣裳,為人作春色!〔25〕(留衣服科)(駕唱)
【殿前歡】則甚么留下舞衣裳〔26〕,被西風吹散舊時香〔27〕。我委實怕宮車再過青苔巷,猛到椒房〔28〕,那一會想菱花鏡里妝,風流相,兜的又橫心上〔29〕。看今日昭君出塞,幾時似蘇武還鄉〔30〕?
(番使云)請娘娘行罷,臣等來多時了也。(駕云)罷罷罷,明妃你這一去,休怨朕躬也〔31〕。(做別科,駕云)我那里是大漢皇帝! (唱)
【雁兒落】我做了別虞姬楚霸王,全不見守玉關征西將〔32〕。那里取保親的李左車,送女客的蕭丞相?〔33〕
(尚書云〔34〕)陛下不必掛念。(駕唱)
【得勝令】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35〕,枉養著那邊庭上鐵衣郎〔36〕。您也要左右人扶侍,俺可甚糟糠妻下堂〔37〕?您但提起刀槍,卻早小鹿兒心頭撞〔38〕。今日央及煞娘娘〔39〕,怎做的男兒當自強!
(尚書云)陛下,咱回朝去罷。(駕唱)
【川撥棹】怕不待放絲韁〔40〕,咱可甚鞭敲金鐙響〔41〕。你管燮理陰陽〔42〕,掌握朝綱,治國安邦,展土開疆;假若俺高皇,差你個梅香〔43〕,背井離鄉,臥雪眠霜,若是他不戀恁春風畫堂〔44〕,我便官封你一字王〔45〕。
(尚書云)陛下不必苦死留他,著他去了罷。(駕唱)
【七弟兄】說甚么大王不當戀王嬙,兀良怎禁他臨去也回頭望〔46〕!那堪這散風雪旌節影悠揚,動關山鼓角聲悲壯。
【梅花酒】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47〕。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糧〔48〕,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49〕。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螀〔50〕;泣寒螀,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鐵心腸;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美人圖今夜掛昭陽,我那里供養,便是我高燒銀燭照紅妝。
(尚書云)陛下回鑾罷,娘娘去遠了也。 (駕唱)
【鴛鴦煞】我煞大臣行說一個推辭謊,又則怕筆尖兒那火編修講。〔51〕不見他花朵兒精神,怎趁那草地里風光? 唱道佇立多時,徘徊半響,猛聽的塞雁南翔,呀呀的聲嘹亮,卻原來滿目牛羊,是兀那載離恨的氈車半坡里響。 (下)
(番王引部落擁昭君上,云)今日漢朝不棄舊盟,將王昭君與俺番家和親。我將昭君封為寧胡閼氏,坐我正宮。兩國息兵,多少是好。眾將士,傳下號令,大眾起行,望北而去。 (做行科)(旦問云)這里甚地面了? (番使云)這是黑龍江,番漢交界去處;南邊屬漢家,北邊屬我番國。 (旦云)大王,借一杯酒,望南澆奠,辭了漢家,長行去罷。 (做奠酒科,云)漢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來生也。 (做跳江科)(番王驚救不及,嘆科,云)嗨! 可惜,可惜! 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罷罷罷,就葬在此江邊,號為青塚者。我想來,人也死了,枉與漢朝結下這般仇隙,都是毛延壽那廝搬弄出來的。把都兒〔52〕。將毛延壽拿下,解送漢朝處治。我依舊與漢朝結和,永為甥舅,卻不是好?(詩云)則為他丹青畫誤了昭君,背漢王暗地私奔;將美人圖又來哄我,要索取出塞和親。 豈知道投江而死,空落的一見消魂。 似這等奸邪逆賊,留著他終是禍根;不如送他去漢朝哈喇〔53〕,依還的甥舅禮兩國長存。 (下)
〔1〕《漢宮秋》:原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以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為創作題材。 劇情梗概是:漢元帝派毛延壽到民間選取宮女,王昭君中選,卻因無力納賄,被毛延壽陷害,不得親近皇帝。一個偶然的機會,漢元帝見到王昭君,深為她脫俗的美貌和非凡的音樂才能所打動,于是對王昭君寵愛備至。 毛延壽害怕漢元帝追究他陷害王昭君的罪責,投降匈奴,慫恿呼韓邪單于舉兵壓境,強行索要王昭君。王昭君深恐“江山有失”,委曲求全。行至漢番交界處,投江而死。漢元帝聞訊,悲痛欲絕。全劇共四折,這里選的是第三折。作者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13世紀下半葉至14世紀初。中年曾一度出任江浙省務提舉,晚年隱居田園。所作雜劇十余種,以《漢宮秋》最為著名。 另有散曲集《東籬樂府》。
〔2〕旦:戲曲行當名,扮演女子的角色。 此為劇中主角王昭君。
〔3〕科:指演員的表情動作。
〔4〕點破:點上破綻。
〔5〕形像:圖像。
〔6〕怎生:怎么,如何。
〔7〕“紅顏”兩句:歐陽修《明妃曲》中的詩句。意思是說,美女的容顏給自己帶來諸多不幸。
〔8〕駕:元雜劇中皇帝的代稱。內官:皇帝身邊的臣僚。
〔9〕灞橋:據《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相贈。
〔10〕雙調新水令:曲牌名,下文的“駐馬聽”、“步步嬌”等亦均為曲牌名。
〔11〕生:硬是。
〔12〕則索:只得。則,同“只”。
〔13〕金勒:用金裝飾的帶嚼子的馬籠頭。
〔14〕玉鞭:用美玉裝飾的馬鞭。
〔15〕悒怏:憂郁愁悶。
〔16〕搖裝:或作“遙裝”。自南北朝相沿成習的一種風俗,遠行者,先期擇吉日出門,親友餞行后,旋即返回,改日再正式啟程。
〔17〕尚兀自:更何況。
〔18〕打:做。
〔19〕陽關:即送別曲《陽關三疊》,據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一詩譜曲而成。
詩中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故稱。
〔20〕尊:同“樽”,酒杯。
〔21〕>劣了宮商:使得音調不合諧。劣,作使動用法。宮商,即古代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的簡稱,這里指音調。
〔22〕俄延:拖延。
〔23〕李陵臺:在元代的上京(今內蒙古自治區波羅城)。李陵,漢代名將,因孤軍深入而戰敗被俘,終投降匈奴。
〔24〕休題:同“休提”,不要說起。
〔25〕“今日”四句:前兩句出自唐代李白《王昭君》一詩;后兩句出自宋代陳師道《妾薄命》一詩。
〔26〕則:做。
〔27〕西風吹散舊時香:出自元代元淮《昭君出塞》一詩。
〔28〕椒房:皇后宮室,以椒和泥涂壁,故稱。 這里指王昭君居處。
〔29〕兜的:即陡的。 猛的、突然的意思。
〔30〕蘇武還鄉:蘇武出使匈奴,被軟禁,遭受種種折磨,逼其投降,但他始終不屈,歷經十九年,終于歸漢。
〔31〕朕躬:皇帝自稱。
〔32〕玉關:玉門關。
〔33〕“那里”二句:意思是說,哪里能夠得到李左車、蕭丞相那樣的名臣!李左車,漢代著名謀士,曾輔佐韓信攻克燕、齊兩國。蕭丞相,蕭何,漢初功臣。此二人都未做過保親、送女客之類的事,這里語含激憤之意,譏諷朝臣無能。
〔34〕尚書:官名。 始置于戰國時期,或稱掌書,尚即執掌之義。
〔35〕不沙:猶“不然”,此指不是那。有的版本徑作“不是那”。架海紫金梁:
比喻為國家所倚重的文臣武將。
〔36〕鐵衣郎:指邊庭將士。
〔37〕糟糠妻:貧賤時患難與共的妻子。 據說漢光武帝劉秀欲將湖陽公主下嫁宋弘。 宋弘以“糟糠之妻不下堂”為由,而拒絕休妻再娶。
〔38〕小鹿心頭撞:心跳加快,好似小鹿兒撞觸心房,形容膽怯懼怕。
〔39〕央及:央求。 煞:同“索”,索要的意思。
〔40〕放絲韁:放開馬韁繩。
〔41〕鞭敲金鐙響:元雜劇中常見“鞭敲金鐙響,人唱凱歌回”這樣的套語,形容凱旋時的氣概。
〔42〕燮(xie)理:協調治理。 陰陽:本指萬物化生,這里指朝廷政務。
〔43〕梅香:元雜劇中對婢女的通稱,這里泛指妻妾。
〔44〕恁(nen):這,這樣。
〔45〕一字王:“王”之前僅冠以一個字的封號,如“燕王”、“魏王”等,此乃地位最尊貴的封爵。
〔46〕兀良:句首語助詞,加強語氣。 或說是蒙古語的音譯,為“天哪”之類的驚嘆詞。
〔47〕迥野:遼闊的原野。
〔48〕餱(hou)糧:干糧。
〔49〕攜手上河梁:依依惜別之意。 語出《文選·李少卿與蘇武詩》。
〔50〕螀(jiang):即寒蟬。
〔51〕“我煞”二句:意思是說,我待要在大臣面前說句推辭的謊話,又怕那些弄筆頭的史官議論紛紛。煞:《酹江集》本作“只索”。可解作“只要”、“待要”。
火:同“伙”。編修:掌管編寫國史的大臣,帝王言行俱由他們記錄。
〔52〕把都兒:蒙古語的音譯,意為勇士,這里指隨從將士。
〔53〕>哈喇:蒙古語的音譯,意為殺頭。
本折以沉痛哀婉的筆調,描寫漢元帝與王昭君的生離死別。漢元帝深為自己無力保護心愛之人而內疚,更為滿朝文武不能抵御外辱而憤慨。君庸臣弱,國家安危竟系于一文弱女子之身,這樣的描寫,實際上是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對宋朝滅亡原因的深刻反思,寄托了深沉而悠遠的故國之思。王昭君這一人物形象十分感人,她惟恐“江山有失”,而情愿和親;又為保持名節而在番漢交界處投江自盡,表現了深明大義的精神境界和寧為玉碎而不為瓦全的高尚情操。馬致遠的劇作,向以唱辭的清俊優雅而為人稱道,本折亦然,尤以《梅花酒》一曲最為精美,重疊回環,一唱三嘆,韻味深長,細膩而委婉地傳達出漢元帝憂傷哀愁的心理狀態,給人以蕩氣回腸的藝術感受。
上一篇:《遼金文學·完顏》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唐五代文學·皮日休·汴河懷古》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