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孟子》·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原文、賞析、鑒賞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2〕,自楚之滕〔3〕,踵門而告文公曰〔4〕:“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為氓〔5〕。”文公與之處〔6〕。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7〕。
陳良之徒陳相〔8〕,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9〕,曰:“聞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為圣人氓?!?br>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10〕。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11〕。今也,滕有倉廩府庫〔12〕,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13〕,惡得賢〔14〕?”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15〕?”
曰:“然?!?br>
“許子必織布而后衣乎?”
曰:“否。許子衣褐?!?br>
“許子冠乎〔16〕?”
曰:“冠?!?br>
曰:“奚冠〔17〕?”曰:“冠素〔18〕。”曰:“自織之與?”
曰:“否。以粟易之?!?br>
曰:“許子奚為不自織?”
曰:“害于耕〔19〕?!?br>
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20〕”
曰:“然?!?br>
“自為之與?”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21〕;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22〕,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23〕?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24〕?何許子之不憚煩〔25〕? ”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br>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26〕。且一人之身〔27〕,而百工之所為備〔28〕;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29〕。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30〕,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31〕,洪水橫流,氾濫于天下;草木暢茂〔32〕,禽獸繁殖,五谷不登〔33〕,禽獸偪人〔34〕,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35〕。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36〕。舜使益掌火〔37〕,益烈山澤而焚之〔38〕,禽獸逃匿。禹疏九河〔39〕,瀹濟、漯而注諸海〔40〕,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41〕,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穡〔42〕,樹藝五谷〔43〕。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44〕,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45〕,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46〕,使契為司徒〔47〕,教以人倫〔48〕: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49〕,朋友有信〔50〕。放勛日勞之來之〔51〕,匡之直之〔52〕,輔之翼之〔53〕,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54〕。圣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55〕。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56〕,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57〕。是故以天下與人易〔58〕,為天下得人難??鬃釉唬骸笤?,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59〕,蕩蕩乎民無能名焉〔60〕!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61〕!’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62〕!
“吾聞用夏變夷者〔63〕,未聞變于夷者也。陳良,楚產也〔64〕,悅周公、仲尼之道〔65〕,北學于中國〔66〕。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67〕,彼所謂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68〕,師死而遂倍之〔69〕。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70〕,入揖于子貢〔71〕,相向而哭,皆失聲,然后歸。子貢反〔72〕,筑室于場〔73〕,獨居三年,然后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74〕,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75〕。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76〕,秋陽以暴之〔77〕,皜皜乎不可尚已〔78〕。’今也,南蠻舌之人〔79〕,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于曾子矣。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80〕,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遏旐灐吩唬骸值沂氢撸G舒是懲〔81〕?!芄角意咧?,子是之學〔82〕,亦為不善變矣?!?br>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83〕,國中無偽〔84〕,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85〕;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谷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br>
曰:“夫物之不齊〔86〕,物之情也〔87〕?;蛳啾遁?,或相什百,或相千萬〔88〕。子比而同之〔89〕,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90〕,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91〕,惡能治國家?”
〔1〕本文選自《孟子·滕文公上》,標題用文章首句。
〔2〕為:治,指信奉。神農之言:神農的學說。戰國時的農家學派,假托神農以宣揚自己的主張,故稱為“神農之言”。神農,傳說中的三皇之一,教民耕稼。許行:戰國農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所遺事跡不多,只是在本篇中可以約略地看出他的主張。
〔3〕滕:春秋戰國時的小諸侯國,后為齊所滅。故治在今山東滕縣境。
〔4〕踵(zhong)門:親自登門。文公:滕文公,定公之子。
〔5〕受:得到。廛(chan):古代一個成年男子所有之地。氓:民,偏遠之民。一說指自他處歸附的民眾稱氓。這是許行自謙的說法。
〔6〕處:居處,指田地房舍等。
〔7〕捆屨(ju):指做麻鞋。做麻鞋時要不斷敲打使之致密,故稱為捆。捆,敲打。
〔8〕陳良:楚國的有名儒者。
〔9〕耒耜(lei si):古時的兩種農具。宋: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后為齊所滅。故治在今河南商邱境。
〔10〕“盡棄”句:完全拋棄了原來學習的儒家學說而向許行學習。
〔11〕并耕而食、饔飧(yong sun)而治:意思是與民眾共同耕種,自食其力,親自執炊做飯,并且還要管理國家。饔飧:熟食,早餐為饔,晚餐為飧。在這里作動詞用,做飯。治:治國。
〔12〕倉廩(lin):谷倉。谷藏曰倉,米藏曰廩。府庫:貯存財物之所。
〔13〕厲民:虐待百姓。厲:病,虐害。
〔14〕惡(wu):何,怎么。
〔15〕必:必定,一定。
〔16〕冠:帽子。這里用作動詞,讀guan,指戴帽子。
〔17〕奚:何,什么。
〔18〕素:未著色的絹。這里指用生絹做成的帽子。
〔19〕害:危害,妨礙。
〔20〕釜甑(fu zeng):炊具。釜:鍋一類炊具。甑:瓦制蒸器,后代用竹木做成,即蒸籠一類炊具。爨(cuan):燒火煮飯。鐵:指鐵制農具。
〔21〕陶冶:制陶和冶煉。這里指從事制陶和冶煉鐵器的手工業者。
〔22〕為:做,從事。
〔23〕“舍皆”句:意思是什么東西都從家里面拿來用呢?舍,通“啥”,什么。宮,住所。戰國時代,一般人的住處都可稱宮。
〔24〕紛紛然:雜亂的樣子,這里指頻繁。百工:泛指各種工匠。
〔25〕憚:害怕。
〔26〕“有大人”兩句:意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事情。大人:這里指在上位的人,即統治者?!睹献印分谐3R浴按笕恕迸c“小人”、或“君子”與“小人”對舉,“大人”、“君子”常指在上位的人或有德者,而小人則指民眾。
〔27〕一人之身:指一個人的需要。身,自身,此指自身之需。
〔28〕備:具備。
〔29〕率:導,引導。路:通“露”,敗壞,窮困。
〔30〕食(si):動詞,供養。
〔31〕平:平安,安定。
〔32〕暢茂:繁茂。
〔33〕登:成熟。
〔34〕偪:同“逼”,威脅。
〔35〕中國:古時指中原地區。
〔36〕舉:舉拔,選拔。敷治:普遍治理。敷:遍。
〔37〕益:傳說是舜時主持火政的官。掌火:主持火政。
〔38〕烈:火勢猛烈。這里用作動詞,指點燃大火。焚:燒。
〔39〕九河:指黃河下游的九條支流。據記載,這九條河是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鬲津。
〔40〕瀹(yue):疏導。濟、漯(ta):濟水和漯水。濟水故道今為黃河奪占,漯水湮沒。注:灌注,流入。諸:之于。
〔41〕“決汝”二句:極言禹疏導江、淮流域水道之功。決,開挖、加寬。汝,汝水。漢,漢水。排,疏通壅塞。淮,淮河。泗,泗水。今只有漢水入長江,其他三水都不入長江。
〔42〕后稷:傳說中周人的始祖,名棄,曾為帝堯的農師,教人耕作,所以稱“稷”。稼穡(se):指農業生產。稼:耕種。穡:收獲。
〔43〕樹藝:種植。五谷:古代稱稻、黍、稷、麥、菽為五谷。
〔44〕人之有道:意指做人的道理。
〔45〕逸居:過安逸的生活。教:教化,教育。
〔46〕有:又。
〔47〕契(xie):傳說中商人的祖先,帝嚳之子,曾為舜的司徒。司徒:古代官名,掌人倫教化。
〔48〕人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相處的原則,即下文的“父子有親”等等。倫:常。
〔49〕敘:同“序”,次序。
〔50〕信:誠信。
〔51〕放勛:傳說為帝堯之號,一作帝堯之名。日:每天。勞之來(lai)之:指勸勉撫慰人民。來,作“”,慰勉。之,代詞,指民眾。下同。
〔52〕“匡之”句:意思是糾正他們的邪僻之心??铮?br>
〔53〕輔:幫助。翼:衛護。
〔54〕振德:救助并施以恩德。振,通“賑”。
〔55〕皋陶(gaoyao):人名,舜的賢臣,主管司法。
〔56〕易:治。
〔57〕為天下得人:求得能治理天下的人。
〔58〕與:給與,傳給。易:容易。
〔59〕“惟天”兩句:意思是只有上天是大公無私的,只有堯能效法它。大,無私。則,取則,效法。
〔60〕蕩蕩乎:廣大的樣子。無能名:不能稱說。指堯的恩德廣被,不能用言語來表達。
〔61〕巍巍乎:盛大的樣子。與:參與。以上孔子的幾句話見《論語·泰伯》,文字、內容與孟子所引皆有不同。
〔62〕亦:只是。
〔63〕用夏變夷:用華夏族的禮義改變夷族的風俗。夏,諸夏,指華夏族。夷,華夏族稱居住在東方的少數部族為夷,也泛指外族。
〔64〕楚產:生于楚,意思是楚國人。
〔65〕悅:悅慕,喜愛。周公:西周初年有名的政治家,周文王子,武王弟,名旦。武王死,輔佐成王安定周初天下,建立了一整套的禮儀制度。封于魯。
〔66〕“北學”句:意思是,向北方的中國學習。
〔67〕或之先:或先之,指有人能超過他。之,代陳良。
〔68〕事:侍奉,指跟從學習。
〔69〕倍:通“背”,背叛。
〔70〕治任:整理行裝。任,抱,載,指行裝之類。
〔71〕揖:拱手禮,是古時朋友見面或分別時的常禮。子貢: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72〕反:同“返”。
〔73〕場:墓前平地,供祭祀時用。傳說孔子死后,子貢設篷帳守墓三年。
〔74〕“子夏”句:諸人皆是孔子弟子。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似,貌似。圣人,指孔子。
〔75〕強:勉強。曾子:姓曾名參(shen),字子輿,孔子弟子,以孝道著名。
〔76〕江、漢:長江,漢水。濯:洗濯。
〔77〕秋陽:秋天的太陽。周正建子,夏正建寅,周之七八月正是夏正五六月,正是陽光最強的時候。暴:同“曝”,曬。
〔78〕皜(hao)皜:光明的樣子。尚:上。這句意思是說孔子的盛德光明,不是江、漢,秋陽的作用可以比得上的。以喻不能拿有若和孔子相比。
〔79〕南蠻:對楚人的貶稱,這里指許行。(jue)舌:比喻難聽的語言,如同鳥叫。,伯勞鳥。
〔80〕“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見《詩經·小雅·伐木》篇。幽谷,深谷。喬木,高大的樹木。
〔81〕《魯頌》:《詩經》中的一部分。此處所引見《詩經·魯頌·閟宮》篇。戎狄:我國古代北方的兩個少數部族。膺:打擊。荊:楚國;舒:春秋時南方的一個小國,為楚的盟國。懲:懲罰。
〔82〕子是之學:意思是你卻去學這些。是,代詞,此、這。
〔83〕賈:通“價”。
〔84〕偽:作偽,欺詐。
〔85〕相若:相同,一樣。
〔86〕齊:同,一樣。
〔87〕情:實情,常情。
〔88〕“或相”三句: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萬倍。倍,一倍。蓰(xi),五倍。
〔89〕比而同之:指同等看待。比,并列。
〔90〕巨屨小屨:制造粗糙的麻鞋和制造精細的麻鞋。一說指大小不同的麻鞋,亦通。
〔91〕相率:相互引導。率:率領,引導。
戰國時期,百家蜂起,形成各種學派互相論爭的局面,本篇即是孟子對農家學派的辯難。文章欲擒故縱,首先貌似客觀地敘述了農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實踐,然后急轉直下,迅速抓住許行言行中存在的矛盾和不切實際處,窮追不舍,充分揭露,痛加駁斥;并且引古論今、援經據典,氣勢咄咄逼人,頗能代表《孟子》文章的特點。應該指出,本文肯定了社會分工的重要和必要,無疑是正確的和很有意義的,但同時又提出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卻是一種局限和錯誤。
上一篇:《唐五代文學·杜甫·月夜憶舍弟》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宋代文學·柳永·望海潮》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