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xué)·《韓非子》·五蠹(節(jié)選)》原文、賞析、鑒賞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2〕;有圣人作〔3〕,構(gòu)木為巢〔4〕,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5〕,號之曰有巢氏〔6〕。民食果蓏蜯蛤〔7〕,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8〕,以化腥臊〔9〕,而民說之〔10〕,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11〕。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12〕。近古之世,桀、紂暴亂〔13〕,而湯、武征伐。今有構(gòu)木鉆燧于夏后氏之世者〔14〕,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然則,今有美堯、舜、鯀、禹、湯、武之道于當(dāng)今之世者,必為新圣笑矣〔15〕。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16〕,論世之事、因?yàn)橹畟?sup>〔17〕。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18〕,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19〕,冀復(fù)得兔〔20〕。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dāng)世之民〔21〕,皆守株之類也。
古者丈夫不耕〔22〕,草木之實(shí)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yǎng)足〔23〕,人民少而財(cái)有馀,故民不爭。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24〕。是以人民眾而貨財(cái)寡,事力勞而供養(yǎng)薄〔25〕,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26〕。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27〕,采椽不斲〔28〕;糲粢之食〔29〕,藜藿之羹〔30〕;冬日麑裘〔31〕,夏日葛衣〔32〕,雖監(jiān)門之服養(yǎng)不虧于此矣〔33〕。禹之王天下也,身執(zhí)耒臿以為民先〔34〕,股無胈,脛不生毛〔35〕,雖臣虜之勞不苦于此矣〔36〕。以是言之,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古傳天下而不足多也〔37〕。今之縣令〔38〕,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39〕,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讓也〔40〕,輕辭古之天子〔41〕,難去今之縣令者〔42〕,薄厚之實(shí)異也〔43〕。
夫山居而谷汲者,臘而相遺以水〔44〕;澤居苦水者〔45〕,買庸而決竇〔46〕。故饑歲之春,幼弟不饟〔47〕;穰歲之秋〔48〕,疏客必食〔49〕。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心異也〔50〕。是以古之易財(cái)〔51〕,非仁也,財(cái)多也;今之爭奪,非鄙也,財(cái)寡也;輕辭天子,非高也〔52〕,勢薄也;重爭土橐〔53〕,非下也〔54〕,權(quán)重也。故圣人議多少、論薄厚為之政〔55〕。故罰薄不為慈,誅嚴(yán)不為戾〔56〕,稱俗而行也〔57〕。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58〕。
古者文王處豐、鎬之間〔59〕,地方百里,行仁義而懷西戎〔60〕,遂王天下〔61〕。徐偃王處漢東〔62〕,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63〕,舉兵伐徐,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當(dāng)舜之時,有苗不服〔64〕,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65〕,非道也。”乃修教三年〔66〕,執(zhí)干戚舞〔67〕,有苗乃服〔68〕。共工之戰(zhàn)〔69〕,鐵铦短者及乎敵〔70〕,鎧甲不堅(jiān)者傷乎體,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71〕。故曰:事異則備變。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dāng)今爭于氣力〔72〕。齊將攻魯,魯使子貢說之。齊人曰:“子言非不辯也〔73〕,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74〕。”遂舉兵伐魯,去門十里以為界〔75〕。故偃王仁義而徐亡,子貢辯智而魯削。以是言之,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76〕。去偃王之仁,息子貢之智,循徐、魯之力〔77〕,使敵萬乘〔78〕,則齊、荊之欲不得行于二國矣〔79〕。
夫古今異俗,新故異備〔80〕;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81〕,猶無轡策而御駻馬〔82〕,此不知之患也〔83〕。今儒、墨皆稱“先王兼愛天下〔84〕”,則視民如父母〔85〕。何以明其然也? 曰:“司寇行刑〔86〕,君為之不舉樂〔87〕;聞死刑之報(bào)〔88〕,君為流涕。”此所舉先王也〔89〕。夫以君臣為如父子則必治,推是言之,是無亂父子也〔90〕。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91〕,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92〕;君雖厚愛,奚遽不亂〔93〕! 今先王之愛民,不過父母之愛子,子未必不亂也,則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為之流涕〔94〕,此以效仁〔95〕,非以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勝其法,不聽其泣〔96〕,則仁之不可以為治亦明矣。且民者固服于勢〔97〕,寡能懷于義〔98〕。仲尼〔99〕,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內(nèi)〔100〕。海內(nèi)說其仁、美其義〔101〕,而為服役者七十人〔102〕。蓋貴仁者寡、能義者難也〔103〕。故以天下之大,而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義者一人〔104〕。魯哀公〔105〕,下主也〔106〕。南面君國〔107〕,境內(nèi)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于勢,勢誠易以服人〔108〕。故仲尼反為臣,而哀公顧為君〔109〕。仲尼非懷其義,服其勢也〔110〕。故以義,則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勢,則哀公臣仲尼〔111〕。今學(xué)者之說人主也〔112〕,不乘必勝之勢而務(wù)行仁義〔113〕,則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114〕,此必不得之?dāng)?shù)也〔115〕
〔1〕本篇是《韓非子》的第四十九篇,是體現(xiàn)韓非法治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2〕勝:制服,勝過。
〔3〕作:出現(xiàn)、產(chǎn)生。
〔4〕構(gòu)木:架木。
〔5〕王:動詞,稱王,做君主。下同。
〔6〕號之曰有巢氏:稱他為有巢氏。有巢氏:傳說中遠(yuǎn)古時期發(fā)明構(gòu)木為巢的人。
〔7〕果:果實(shí),指木本植物的果實(shí)。蓏 (luo):草本植物的果實(shí)。蜯蛤(bangge):水產(chǎn)貝類動物。蜯:同“蚌”。蛤:蛤蜊。
〔8〕燧:指鉆木取火的木燧。
〔9〕化腥臊:指做成熟食,除去腥臊之味。化:解,消除。
〔10〕說:通“悅”,指愛戴。
〔11〕燧人氏:古代傳說中教人取火的人,有的把他算作三皇之一。
〔12〕鯀(gun):傳說是禹的父親,因?yàn)橥盗颂斓鄣南⑷纴矶陆睾樗粴ⅰQ瀆:指開河排水。決:開通。瀆:入海的河流。
〔13〕暴亂:暴虐淫亂。
〔14〕夏后氏:指夏王朝。古史說禹受舜禪,建立夏朝,也稱夏后氏。
〔15〕新圣:當(dāng)代新起的圣人,指當(dāng)代有作為的君主。
〔16〕意思是說:圣人治國不一定要按古代辦法去做,不必效法古代的慣例。期:希望,期望。脩:同“修”,學(xué)習(xí)。法:效法。常可:永遠(yuǎn)適宜之道,指古道。可:宜。
〔17〕意思是說,研究當(dāng)世的情況,從而采取相應(yīng)措施。論:研究。備:設(shè)施,措施。
〔18〕株:樹樁。
〔19〕耒:耕田的農(nóng)具。
〔20〕冀:希望。
〔21〕先王之政:先王之法。政:政治、法令。
〔22〕丈夫:指成年男子。
〔23〕事力:從事費(fèi)力的勞動。養(yǎng):給養(yǎng),指生活資料。
〔24〕大父:祖父。
〔25〕勞:辛勞。供養(yǎng)薄:可用于奉養(yǎng)的物品很少。薄:少。
〔26〕倍賞累罰:加倍的賞賜、繁多的刑罰。
〔27〕茅茨不翦:用茅草作房頂,也沒有修剪整齊。茨:用茅草鋪蓋的房頂。翦:修剪。
〔28〕采椽(chuan)不斲(zhuo):用櫟木作房檁,也不雕飾。采:櫟木。椽:圓的房檁。:雕飾。這兩句極言居處的簡陋。
〔29〕糲粢(li zi)之食:指粗劣的飯食。糲:粗米。粢:谷子。
〔30〕藜藿之羹:指用野菜做成的羹湯。藜:即灰菜,嫩時可食。藿:豆葉。這兩句極言飲食粗劣。
〔31〕麑(ni)裘:用小鹿皮做成的皮衣。麑:小鹿。
〔32〕葛衣:麻布做成的單衣。
〔33〕監(jiān)門之服養(yǎng):守門人的吃穿。監(jiān)門:看門人。虧:少。
〔34〕耒臿(cha):泛指農(nóng)具。臿:翻土的鍬。為民先:作民眾的先導(dǎo),意思是率領(lǐng)民眾勞動。
〔35〕“股無”二句:意思是極言奔波辛勞之苦。股:大腿。胈(ba):腿上的汗毛。脛(jing):小腿。
〔36〕臣虜之勞:指奴隸的勞苦。臣:仆役。虜:俘虜。古時俘虜多充作奴隸。
〔37〕古傳天下:所以,把天下傳給他人。古:通“故”,所以。多:重,贊譽(yù)。
〔38〕縣令:指諸侯國內(nèi)縣邑之長。
〔39〕累世:世世代代。絜(xie)駕:指乘車,比喻顯貴。絜:拴、系。
〔40〕讓:辭讓。
〔41〕輕辭:容易辭讓。
〔42〕難去:難以放棄。
〔43〕薄厚:指實(shí)際利益的多少。
〔44〕“夫山居”二句:在山上居住而到山谷汲水的人們,媵臘之祭時可以水相贈。媵(lu)臘:祭禮名,是古代酒食宴飲之期。媵:祭祀飲食之神的節(jié)日,時間因地而異,河?xùn)|、冀州一帶在八月初一,楚人則在十二月。臘:歲終祭祀百神的節(jié)日。
〔45〕澤居苦水:居于低洼之地而苦于水患。
〔46〕買庸:雇工。庸:通“傭”。決竇:疏通水道。
〔47〕饟(xiang):同“餉”,饋送食物。
〔48〕穰(rang)歲:豐年。
〔49〕疏客:關(guān)系疏遠(yuǎn)的客人。食(si):給飯吃。
〔50〕多少之心:指糧食多與少時的心情。按乾道本“心”作“實(shí)”,指糧食多少的實(shí)際情況。
〔51〕易財(cái):輕財(cái),對財(cái)物看得輕。
〔52〕高:高尚。
〔53〕重爭:重于爭求。土:當(dāng)作“士”,同“仕”,仕進(jìn)。橐:通“托”,托身,指依附于諸侯或卿大夫。
〔54〕下:卑下。
〔55〕議多少、論薄厚:考慮財(cái)物的多少,研究權(quán)勢的大小輕重。論:評議,研究。政:政令。
〔56〕戾:暴戾,殘暴不仁。
〔57〕稱(chen)俗而行:適應(yīng)社會的情況而行動。稱:符合,相適應(yīng)。
〔58〕意思是:情況是依據(jù)社會的不同而異,而措施要適應(yīng)于不同的情況。
〔59〕豐、鎬(hao)之間:豐、鎬一帶。豐,古邑名,在今陜西戶縣東。鎬:古邑名,在今陜西長安西南。周文王曾把都城由周原徙至豐邑,周武王又遷至鎬。
〔60〕懷西戎:使西戎歸附。懷:安撫,用感化的方法而使之歸附。西戎:古代我國西部的少數(shù)民族。
〔61〕王(wang):稱王。
〔62〕徐偃王:西周穆王時徐國國君。漢東:漢水以東。徐國封地在今江蘇徐州一帶,因?yàn)榻⒒粗T侯多從之,所以泛指漢東。
〔63〕荊文王:楚文王,春秋時楚國國君。按荊文王春秋時人,徐偃王西周時人,上下相距三百余年,不可能相伐。舊史載:徐偃王曾合九夷之兵伐周,周乃令荊伐徐,偃王愛民,不忍作戰(zhàn),遂為楚所敗。伐徐者非楚文王,此處可能為誤記。
〔64〕有苗:即三苗,我國古代的少數(shù)民族。有,語助詞。
〔65〕“上德”二句:倡行德化不夠深厚而使用武力。上:通“尚”,崇尚,提倡。德:指文德教化。
〔66〕修教:修行教化。
〔67〕干戚:盾和斧。
〔68〕有苗乃服:據(jù)《尚書》記載,舜為了宣揚(yáng)德教,執(zhí)干羽舞于兩階,七十天后,有苗就來歸附了。
〔69〕共工:傳說中的人物。關(guān)于其身份說法不一,或說為堯時水官,或傳為“四兇”之一。但有關(guān)戰(zhàn)爭者,與他聯(lián)系很多,如《呂氏春秋·蕩兵》:“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難矣。”又傳與顓頊爭帝、與高辛爭帝等。可見是與戰(zhàn)爭相關(guān)的一個人物。
〔70〕鐵铦(xian):鐵臿一類。本為農(nóng)具,疑即類似的兵器。短者:乾道本作“矩者”,當(dāng)從。距,躍,飛躍過去。這里意思是說手執(zhí)利兵,飛躍過去,攻擊敵人。
〔71〕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意思是說,干戚之舞適用于古代,但不適用于現(xiàn)代。
〔72〕“上古”三句:上古在道德方面競爭勝負(fù),中古時期以智謀追逐短長,當(dāng)今在勇力上爭奪高下。
〔73〕辯:辯論,頭頭是道。
〔74〕非斯言所謂也:不是像您所說的那一套。指所想要的土地與游說的言辭不是一回事。
〔75〕去門十里:離都城城門十里。界:邊界。
〔76〕持國:保有國家。持:守。
〔77〕循徐、魯之力:充分發(fā)揮徐、魯兩國的力量。循:遵循,這里是指充分利用,全部發(fā)揮。
〔78〕使敵萬乘:讓他們抵抗萬乘之國的進(jìn)攻。萬乘:萬輛兵車,指大國。〔79〕欲:欲望。
〔80〕新故異備:指新舊情況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81〕寬緩之政:指仁德政治。急世:指亂世。
〔82〕轡策:馬轡頭和馬鞭。
〔83〕知:同“智”。
〔84〕稱:稱道。
〔85〕則視民如父母:那么先王看待民眾,就像父母對待兒女。或改“視民”為“民視”,與下文語氣不協(xié),非。
〔86〕司寇:古代主管刑獄之官。行刑:執(zhí)行刑罰,指處死犯人。
〔87〕不舉樂:不演奏音樂。舉:舉行。
〔88〕報(bào):判決。
〔89〕“此所”句:這就是儒、墨所稱許的先王了。舉:推重,稱許。
〔90〕“夫以”三句:意思是如果以為君臣之間能做到像父子那樣就一定天下太平,由此推而言之,那么父子之間就一定沒有糾紛了。亂父子:存在矛盾的父子。
〔91〕先:超過。
〔92〕見(xian)愛:表現(xiàn)出慈愛。見:同“現(xiàn)”,顯露,表現(xiàn)。治:指團(tuán)結(jié)和睦。
〔93〕奚遽不亂:為什么就不作亂。奚:何,怎么。遽:即。
〔94〕以法行刑:按照法律實(shí)施刑罰。
〔95〕此以效仁:這種辦法只能表示仁愛。效:明,表明。
〔96〕“先王”二句:先王仍然依照法律執(zhí)行,而不受他的悲泣的影響。這指上文“聞死刑之報(bào),君為流涕”,但終不廢死刑這種情況。勝:使……取勝。聽:從。
〔97〕固服于勢:總是服從于權(quán)勢。
〔98〕懷于義:被義所感化。
〔99〕仲尼:孔子字。
〔100〕修行明道:修身律己,宣揚(yáng)大道。道:指孔子所宣揚(yáng)的仁、義等道理。
〔101〕說其仁、美其義:悅慕和贊美他的仁、義的。說:通“悅”。
〔102〕為服役者:給他效勞的。指跟隨孔子左右向他學(xué)習(xí)的。七十人:據(jù)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而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七十,舉其成數(shù)而言。
〔103〕貴仁:以仁為寶貴,指重視仁。能義:以義為能,指實(shí)行義的原則。
〔104〕仁義者一人:能實(shí)行仁義的只有一個人,指孔門師徒只有孔子一人能行仁義而已。
〔105〕魯哀公:春秋末魯國君主,在位二十七年。
〔106〕下主:庸主,才能不高的君主。
〔107〕南面:面南而坐,指為國君。君國:統(tǒng)治國家。君:君臨,指統(tǒng)治。
〔108〕誠:誠然,確實(shí)。
〔109〕顧:反而,反倒。
〔110〕服其勢:服從于他的權(quán)勢。其:指魯哀公。
〔111〕乘勢:憑借權(quán)勢。臣:使……為臣。
〔112〕說(shui):游說。
〔113〕務(wù):必,一定。
〔114〕列徒:指上文所說孔子的七十弟子。
〔115〕不得之?dāng)?shù):不能實(shí)現(xiàn)的道理。取:取得。數(shù):理。
《五蠹》是集中體現(xiàn)韓非的法治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所謂“五蠹”,是指學(xué)者(儒家)、言談?wù)?縱橫家)、帶劍者(游俠)、患御者(事于私門而逃避兵役之人)、商工之民等五種人。作者把他們比作治國的蠹蟲。本文著重說明法治、耕戰(zhàn)是富國強(qiáng)兵之道,而這幾種人是無益于耕戰(zhàn)的,應(yīng)該加以打擊。作者從歷史的進(jìn)化觀點(diǎn)出發(fā),用類比、比喻和邏輯推理來說明論證自己的觀點(diǎn),語言犀利深刻,具有邏輯力量,充分體現(xiàn)了韓非散文嚴(yán)謹(jǐn)峻峭的風(fēng)格。這里節(jié)選了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說明“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yàn)橹儭薄ⅰ笆喇悇t事異”,“事異則備變”的道理,指出歷史是發(fā)展的,當(dāng)今之世,法治才是唯一的治國之法。
上一篇:《明代文學(xué)·馬中錫·中山狼傳》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魯迅·舊體詩·亥年殘秋偶作》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