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舊體詩·亥年殘秋偶作》原文、賞析、鑒賞
曾驚秋肅臨天下,
敢遣春溫上筆端。
塵海蒼茫沉百感,
金風蕭瑟走千官。
老歸大澤菰蒲盡,
夢墜空云齒發寒。
竦聽荒雞偏闃寂,
起看星斗正闌干。
這是魯迅舊體詩的最后一首,以悲昂、激憤的心情,感時抒懷,書贈許壽裳。許壽裳認為,“此詩哀民生之憔悴,狀心事之浩茫,感慨百端,俯視一切,棲身無地,苦斗益堅,于悲涼孤寂中,寓熹微之希望焉。”(《我所認識的魯迅·〈魯迅舊體詩詞〉跋》)
詩的前四句抒寫對當時華北時局的沉痛的感慨。1935年秋天,日寇繼強占東北四省后又入侵華北,國民黨反動派卻簽訂反共賣國密約《何梅協定》,以“軍事合作,共同防共”為條件,即將把華北五省拱手送入敵手。面對這觸目驚心的民族危亡的景象,魯迅寫下第一句“曾驚秋肅臨天下”。“秋肅”,即“秋氣的肅殺”,指生機消逝、滿目枯槁、蕭條衰亡的景象。國民黨反動派推行不抵抗主義的同時,鎮壓愛國運動,凡是能夠給民族帶來“春溫”(春意的溫暖)復活訊息的抗日救國言論,都不準流露出來,所以第二句寫“敢遣春溫上筆端”。這里的“敢”,實際是一般人的“不敢”,是對國民黨反動派黑暗統治的揭露。第三、四句寫塵海茫茫,感慨百端,眼看著國民黨反動派把幾十萬軍隊和成千上萬的文武官員,在蕭瑟的秋風之中從華北五省撤走。
詩的后四句抒寫自己的悲憤心情和對祖國光明前途的期待。第五、六句就是許壽裳所說的“哀民生之憔悴,狀心事之浩茫”。“大澤”指自己的故鄉,那里是千帆競發、萬壑爭流的魚米之鄉,但是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也是菰蒲已盡,“菰”可作蔬菜吃;“蒲”的莖葉可作編織用,國民黨反動派敲骨吸髓的剝削,使得這些借以維持最低生計的出產都被毀滅了。“老歸大澤菰蒲盡”,寫的是個人棲身無地的感受,實際反映的是民不聊生。過去的夢幻完全破滅了,像從高空的浮云中墜落,面對黑暗的現實,真是渾身冷得發抖。可是,魯迅并沒有對祖國的前途絕望,就在這個月,他聽到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的消息,末兩句“竦聽荒雞偏闐寂,起看星斗正闌干”,在悲涼孤寂之中忽然聽到遠方原野上的雞鳴,起來一看,北斗星正在橫斜,曙色隱約,天快亮了。革命的新生機有如雄雞報曉,預告黎明的到來。魯迅把希望寄托在中國共產黨人身上,預見到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必然驅散黑暗,迎來光明。
高度的藝術概括,多用象征手法,情緒起伏,調子由低沉趨向高昂,音節自然和諧,是全詩的藝術特色。八句共四聯,都是對仗工整的律句,毫無斧鑿的痕跡,表現了很高的藝術功力。
注釋
①作于1935年殘秋,12月5日書贈許壽裳。1935年是乙亥年,簡稱亥年。詩現收《集外集》。
上一篇:《先秦文學·《韓非子》·五蠹(節選)》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宋代文學·范成大·催租行》原文、賞析、鑒賞